“婴儿气质”包含哪些内容?
"婴儿气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心理学家Al.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提出的。
研究人员以2~3个月大的婴儿作为调查对象,要求婴儿父母每天记述婴儿的行为,如婴儿对洗澡或者尿布的反应,然后对被观察的婴儿进行跟踪调查,直到他们成年。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在对周围环培养作出反应,在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有时这些不同会一直持续到儿童时期甚至成人后。
这些行为特质可以归结为9个显而易见的方面:
★活动水平:指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的活动水平,包括活动的频度和速度。
★规律性:睡眠和饮食等行为的节奏、规律及可预见性。
★趋进性(即趋避性):对新环境、新刺激、陌生人是接近还是逃避。
★适应性:适应环境的能力。
★反应强度:对环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强度。
★敏感度:对声音、光线、接触等刺激的敏感程度。
★情绪本质:指积极、愉快情绪与消极、不愉快情绪相比较的量。
★注意分散程度:指外界无关刺激对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的干扰程度,即转移注意的难易程度。
★坚持度:集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范围及分心对活动的影响程度。
根据调查中获取的父母与婴儿相处的经验,婴儿在这9个方面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又可以归结为4类。
★困难型:难相处的婴儿。该类婴儿逃避陌生环境,对变化适应缓慢,不良情绪反应剧烈,难以预见他的饮食、睡眠和排便行为。
★容易型:易相处的婴儿。该类婴儿睡眠和饮食等都很有规律,他们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心,适应变化快,一般情绪积极且有节制。
★迟缓型:冷漠的婴儿。该类婴儿行为不活跃,对新环境最初逃避,适应变化慢,他们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易怒,但其情绪通常比容易型的婴儿消极。
★混合型: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表现。
这些气质特点与智力水平、活动能力或者是否患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