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宋朝科举考试阅卷制度
很多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古代科举考官看到考生试卷字迹大气工整端庄,大加赞赏,当即录取,恐怕有些扯淡!
科举考试阅卷制度,到宋朝已经比较完善。考官阅卷时,看到的已经不是考生自己写的试卷了,而是“封弥官”誊写的试卷。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重要制度之一,从初创到废止,历经一千多年。
科举考试和其他制度一样,最初开创之时比较简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完善,到明清已经极为完备。
科举考试内容一般体现为写文章,文章写得好不好,阅卷考官的主观因素很大!如果考官与考生熟悉(包括熟悉籍贯和字体等),他们要作弊,易如反掌!
为了考试更加公平公正,防止人情阅卷。北宋真宗时期,制定了一系列阅卷制度。
公元1019年,真宗规定,考生全部交卷后、考官阅卷前,先将试卷统一交给“编排官”。
“编排官”做什么事呢?他们首先将每张试卷前头写有的考生姓名、籍贯、社会关系等信息,全部封盖起来,然后按“一二三四五”逐一编写序号。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编排官”并不是什么普通小吏员,而是朝廷大臣。比如公元1019年科举考试的编排官是工部郎中陈尧佐,右正言陈执中。这两陈可不简单呐,他们后来都成了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当然具体动手的琐碎工作,肯定还有其他吏员负责。
“编排官”编完序号,再将试卷转给“封弥官”。
“封弥官”的职责,我们不要被“封”字所迷惑。“封弥官”做什么事呢?他们负责誊写试卷,核对誊写有无错误。
“弥封官”将誊写好并与原试卷编了同一序号的试卷,再交给“考官”阅卷,这里所谓的“考官”,仅仅是初考官,因为后面还有“复考官”。
“考官”阅卷,对试卷定等级之后,将自己所定等级封盖起来,再将试卷全部转给“复考官”!
“复考官”的工作内容也是阅卷,只不过是第二次阅卷,职责还是定等级,还是将所定等级封盖。
至此,“考官”和“复考官”对同一份试卷,都定了等级,他们之间,不可能对每一份试卷所定的等级都相同,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异。那怎么办?别急,后面还有程序!
“复考官”第二次阅卷定等级完毕,再将试卷转给“详定官”!
“详定官”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打开“考官”和“复考官”封盖的等级,对照有没有差异,没差异便以同一个等级定确名次,如果两位考官给出的等级有差异,“详定官”则需要综合考虑,比较“考官”和“复考官”所定的等级,哪一个更为合理,从而最后确定试卷等级。
试卷经“详定官”最后确定等级后,又返回来交给“编排官”。由“编排官”将誊写试卷序号和原试卷序号核对,最后打开封盖的姓名、籍贯、社会关系等信息,便可以确定考生是否被录取以及录取的等级了。
经过这一套复杂的阅卷程序,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负责阅卷的“考官”、“复考官”、“详定官”,他们见不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社会关系,也见不到考生的笔迹。而“编排官”虽然可以看到考生的所有信息,却不能决定考生的录取与否。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舞弊!
后世的科举考试阅卷,基本也是按这套程序来走的!
但是我们如今考察这个程序,“编排官”的职责,还是有漏洞!因为“编排官”处在首尾照应位置,特别是最后由他们按序号核对考生姓名,如果“编排官”胆大妄为,仍然可以随意调换序号。
假如最后再设一位“复查官”,由“复查官”验证考生试卷是否和誊写试卷序号一致,才更为妥当!
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