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集中营式办干部培训大学,找个人当官好难啊(2)
学校的运行完全是行政官僚的那一套。
学校里的教职员工从祭酒(校长)、助教、监丞等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国子监里的每一个职位都有官职,因此,学校是学校官的衙门。
这样一来,政治和教育是一体的,官僚和教学是一体的。
校长是衙门首长,管理森严,但是他没有聘任之权,所有的老师都是吏部派过去的。
监丞官虽不大,但作用大,相当于学校里的督导,参与各种监督工作,如果老师没有好好教学,学生违反了校规,或者学业不精,都由他们来执行处罚。
办公处叫绳愆厅,配有两名皂隶,就是行刑人,有两条红凳,让受罚的学生爬在上面挨打。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根据程序不一,初犯记过,再犯用竹子打五下,三犯打十下,四犯开除,充军,或者充当吏役。
监丞对学生不但有处罚权,还有执行刑讯之权,学校、法庭、刑场合而为一。
这些处罚一判决当然是片面的,他们说啥就是啥,学生是没有半点辩解之词,更没有上诉的权利。
学校的伙夫是由朝廷派下来的死刑犯来充当,如果这些伙夫不好好干活,三次警告还不听令,便执行刑罚,这样学校又变成了行刑场了。
学校的教职员工全是官,学生呢?
学生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官生。一类是民生。
官生也有两等。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外夷子弟,也有从日本、琉球国过来的留学生。
官生是皇帝指派分发的,民生是由各地地方官保送过来的学生。
原来办立学校的目的是训练官生如何去执行统治,后来官生入学的人越来越少,民生送过来的越来越多,渐渐就成了专门训练民生做官的机构了。
学什么呢?
《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刘向《说苑》等书。
朱元璋起初目不识丁,后来多少认识点字,还出了书。《御制大诰》就出自他手,而且写了《续编》、《三编》、《大诰武臣》一共四册。主要内容是列举哪些是要被杀头的罪状。以此让官民有所约束,让老百姓守本分、纳田租、出夫役、老老实实听朝廷的训话。
后来开始科举,也就考《大诰》上的内容。
《大明律令》是告诫做官应该遵守的规矩,也是必读书目。
《四书》、《五经》是孔子学说,儒学经典,讲究君君臣臣,非常符合皇帝胃口,朱元璋也特意安排手下注意用儒家经典教育接班人。
但《孟子》学说就有点不同。
读到不对胃口处,朱元璋曾经大怒:“老子要是现在知道孟子在世的话,一定办他。”为了除去余怒,他下令把贡奉孟子的令牌下架,把孟子逐出孔庙。
后来让人把《孟子》一书中的不合规的内容删除,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删除后成了《孟子节文》。
实际上,学校里读什么书,教什么,学校说得不算,一切都是皇帝朱元璋来定,有时他高兴时,自己亲自出题,让学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