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阴谋”论——对罗一笑刷屏现象的联想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是真的吗?接着脑补一番,把幕后黑手策划的逻辑想得明明白白,然后站在中立的角度刷刷评论,发现网友们很多都在极端地赞成或者反对,最后就期待着谁再来一波解密,看看会打谁的脸。
这几乎是我生活中看待问题的常态。
它既来自于我的信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也来自于我的生活经验——网民造就的冤假错案、事前诸葛亮的预言帝们数不胜数。
从此以后,我没法直接相信媒体说的话了。我也对所有事件持观望态度了。
有时候,这种感觉还真不好受。
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各种标题党、造谣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了,单凭一家之辞基本判断不了事情的真相如何,更何况有些是真假参半,陷入罗生门。
最近看了两本小说和一部美剧,给我印象很深的两点,一个是鲍勃迪伦真的很出名,日本小说家也有特别喜欢他的;还有一个就是民众的阴谋论真的很可怕,不是民众可怕,而是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可怕。
消息越灵通,可能控制力更强,而不是透明度更高。
从出生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纯的,相信所有的事物,到后来看清了黑白,开始站在支持或反对的一方呼喊,到最后,还能看到灰色地带和隐藏结构,就基本不发声了,这也算是“沉默的中国人”吧。
在一个沉默的社会,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最近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罗**,你给我站住”在朋友圈的刷屏,我又脑补了很多。
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点进去随便翻看了一遍,发现阅读量爆了,赞赏人数也11+了。接着进到那位父亲的公众号里看了一眼,当时心里想的是,这公众号可以开始用流量赚钱了,那孩子也就有救了,转回来再刷朋友圈一看,有人开始站在反对面说话了,说该父亲利用孩子进行营销炒作等等。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社会人,是不应该如此卑劣的,所以这些新闻我也只是看看。
然而这个事件不止于此。它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
一种现象的出现,被赞扬被转发且与物质紧紧挂钩,就会鼓励这种现象层出不穷,这次也许是真心要救孩子,但只要法律无法规范和监控,我们离被骗还远吗?
真正的底层需求者,他们的呼声我们哪里听得到?
泯然尘土矣。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推理小说,是现实中的阴谋论投射出来的一个故事,很精彩也很沉重。因为在这个世界,它发生的可能性趋近于无穷,而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这本书叫《金色梦乡》,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名字听起来,实在不太像一本传统的推理小说。以福尔摩斯来说,故事里有明确的故事线,有聪明的好人,也有狡诈的坏人,一切内容都很明确。
不过,就我看过的日本小说来看,推理小说在我心里的定义就是逻辑性强,既有经得起推敲的意味,还有推理预测的趣意,而且对社会和人文均有一定代入,和侦探、真相都不一定有关,读者的想象空间可以无限大,从这点上说,日本的推理小说就像一部科幻片。
《金色梦乡》是一部典型的无侦探无真相的小说,它的最巧妙之处就是在文章开头就告知了结尾。
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读者失去解谜的乐趣、失去对主人公的好奇和兴趣,并形成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摆脱不了命运的固定思维,但换个角度来说,一旦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读者马上路转粉。
我就是这种墙头草读者。
作者说这种环形推理他写得很累,但读者看得很爽。确实如此。这部小说一直都吸引着我,即使一开头我就知道了结尾,这也说明了只要作者会写,什么样的布局谋篇都难不倒ta。
这个故事来源于现实中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事件,看书之前对这件事只是略知一二,读后再去了解发现小说中的第二个亮点——虚实集合,简直就像是AR+VR。
小说里讲了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仙台被暗杀,警方锁定了一名犯人,全城通缉,而这个犯人是被陷害的,而这个陷害他的阴谋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他的朋友也是帮凶,甚至他只是陷害备选人之一,可见幕后黑手力量之强。这个犯人,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心理上的害怕和妥协,经历了朋友的背叛,也收获了一部分人对他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故事很遗憾,没有最美好的结局,幕后黑手继续隐没在了黑暗里,他重生了,另一个不知名的人成了替死鬼。这很现实。在黑色笼罩下,仍然会有微弱的希望之光,小小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一点点。
faith真是最美好的词之一。
现实中的肯尼迪被暗杀事件发生在1963年11月22日,凶手枪杀了肯尼迪后马上被抓获,在从警局押往监狱途中被一酒馆老板枪杀,调查宣称两人都是个人意志下的行为。
然而,有证据称在肯尼迪遇刺后的三年内,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从1963年至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
同时,调查此事的特别委员会做了案件报告也称《沃伦报告》后,这份报告被封存了起来,要在75年后即公元2038年,待所有与本案有关联的人全部死后,才能公诸于世。
这里还有个不可思议的巧合,林肯和肯尼迪均被刺杀,两人相差100岁,刺杀两人的凶手也正好相差100岁,且林肯的秘书叫肯尼迪,肯尼迪的秘书叫林肯,两者的巧合还不止于此,在此不多说了。
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过一本叫《世界未解之谜》,讲了更多关于UFO和第六感之类的事,甚至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也许你也曾经历过。
在我看过的小说中,有几部都用过这样的方法,根据未解的真实事件,建立起作者严密的一套推理,小说里的情节和真实情况环环相扣,读来感觉也许真相就是如此。比如大家都很喜欢的日本小说家岛田庄司的《开膛手杰克的百年孤寂》,还有被改编成网剧《暗黑者》的周浩晖的小说《死亡通知单三部曲》,到现在小说还没结局,作者一直不写,和三叔一样留着坑。
这本小说就是一个普通人的逃难史,通过多个人的视角和时间交错来写,很多地方都是暗写,不直接点明谁好谁坏、事情内幕,但读者们都能推理出一二,心知肚明。这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它不仅是讲故事,而是和读者一起编故事。作者的原则是,反正我把故事框架摆在那里,开头结尾也给出,剩下的内容和细节属于你们,读者即作者。从做产品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有视觉,还有交互,让用户学习和思考,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来创作,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情感需求,还能提高产品的净推荐值。
伊坂幸太郎的小说我看过三部,除了《金色梦乡》,还有《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和《瓢虫》,都很经典,后两部带有一点荒诞和黑色幽默,每个人的个人意识都很强,性格特色鲜明,和中国同类小说截然不同。故事里绝不会出现一个无头无脑的蛇精病说着大实话然后破坏了现场,导致尴尬结局的出现。
基于对推理小说的无限热爱,下周续写一篇我看推理小说以来的感受和那些值得一看的好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