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战国策》楚策⑤——苏子谓楚王
文系原创首发
苏子谓楚王
故事概要:(此为寓言故事,不是史实,是《战国策》特有的因一些美好愿望而编写的故事。)
苏子对楚王说:“对人民怀有仁爱的人,是用真心对待他们,用善良为他们办事。对父母孝顺的人,是用真心敬重他们,并用钱财侍奉他们。对君王怀有忠心的大臣,则必须用贤能来辅佐他。如今,大王的父兄们,喜欢攻击贤臣,盘剥百姓,让人民怨恨大王,这不是贤臣应该的做法。”
“大臣向百姓散播大王的过错,又将土地割给诸侯们,因此而受到大王重视的人,不是忠臣,是会给国家带来危险的人。我希望大王不要听信群臣间的互相攻击,也要小心您的父兄们,用百姓喜欢的人,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以此来好好对待百姓。”
“作为臣子,推举贤才而不嫉妒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为主死易】,战死沙场的人不计其数。【为主辱易】,为大王办事的人也有好几千人。【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
“推举贤才之所以比较难做到,是因为贤才受到重用,自己就可能靠边站了,贤才地位上升,自己地位就会下降,所以是人们比较难做到的事情。”
❀❀❀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性问题,人的妒忌心理。
① 在用人方面,使用贤能之人对国家,对企业肯定都是大有好处的。但是现实中,位居重要位子的人,未必会真的重用比自己厉害的人才,他们需要的是“听话”的人,为自己所用,不会影响自己地位的人。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是不利于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管,肯能会走向腐化和恶性循环。
在古代的典故中,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鲍叔牙,他真心地向齐桓公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认为管仲是比自己更有能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贤才,鲍叔牙的气度非常令人佩服!他是真朋友,也是真忠臣。
② 不过既然是人性,就不可能期待人人都向鲍叔牙那样。因此国家和企业需要制定能让贤才脱颖而出的制度,而不因人为埋没了人才。有些优秀的企业它们因做到了这一点而变得越来越强大,反之就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和活力。
③ 良性的竞争原本是一种激励各方更加优秀的手段,可是现实中,竞争却带来了恶意打压对手,嫉妒排挤,耍手段等等行径,如果是这样的竞争只会穷途末路,全盘皆输。
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时时在上演。
读史以明智,向古人学习智慧。
欢迎简友们探讨交流~~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