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须臾离也,是悟道者不可以被欲望情绪所操纵

2022-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高锋爱学习2021读书100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很诧异 众多学者 读中庸

居然全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地,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怎么可以这么翻译理解呢?

孔子原意很清楚说明,率性即是道 ,以做到率性的人 以洞察本心的人 不可片刻离之

可离 便是被欲望席卷 便是非道 便不是率性

故君子谨慎

谨慎什么

是各种欲念

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是隐藏 是微小看不见的各种欲

而这翻译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地,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根本不谈主题,误导多少后生

道也者 岂能翻译成品德高尚?

心是什么?

金刚经云: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经又云心如明镜台

这种感觉类似元认知 但又不完全等同

元认知是对思考的思考

心则是对万物的如是观照

但两者 的“局外”之感 却是殊途同归

乃至于是相辅相成的功夫

想要去欲正心而得解脱自在,元认知 对自己思考的思考 对自己欲念的观察

正是慎思之 明辨之

众多人理解为 道不可离

所以君子独处时的谨慎也不可离

说得通 但这种翻译有强行举例之感,且孔子这里讲的是率性 ,翻译强调的却是谨慎,以导致误导

还有君子本就是坦荡, 独处的时候也谨慎戒惧,那不是强调关注自身意念,不然是怕做坏事让人发现 所以要谨慎么?两面派 这不就是小人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