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团活动文集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简书观影团】略显平庸的“新东方”

2017-11-13  本文已影响18人  JuneLim

拍一个大部分观众都已经被剧透的故事,这种做法听上去似乎很乏味,但这种作品却屡见不鲜。金庸剧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翻拍的大前提,自然是这个故事非常耐看,值得不断地再现。

对于看过故事的观众,关注的重点则会从故事转向其他层面,如演员,细节的改动,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法等。

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演员方面自然不必多说,吸引力满满。

特效制作的1930年代的欧洲,让这部推理电影摇身一变成为一部旅游风光宣传片。

然而,在表现手法的层面上,这部电影却总让人觉得火候未够。

在上火车之前,主角有一段“卷福式”装逼,虽然老套,但镜头语言丰富,节奏也相对紧凑。

比如,小孩子向镜头跑来,再转身上楼梯那个镜头,就反衬出后面受场景限制的戏份有多么难发挥。

自从上了火车之后,画面开始变得单调了起来。尤其中间审问的戏份,大量的对话更是让观众接近尿点。

导演其实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后面的审讯干脆用了平行剪辑,快速带过。

甚至还安排了一场稍显突兀的追逐戏,试图改变节奏。

并不是有大量的对话的情节就只适合舞台剧而不适合电影。《十二怒汉》这种单个场景大量对话的电影到如今仍是百看不厌的经典。

不过,动不动就用《十二怒汉》去要求导演是苛刻的。实际上,这版凶案发生之前,有一场对话戏拍得就比后面的审问段落耐看,即死者雷切特与侦探波洛在餐车的一段对话。

先是用吃甜品的习惯引出波洛那种“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绝不容忍”的性格。

然后雷切特再提出雇佣波洛的请求时,果然就被波洛当场拒绝了。一个很小的段落,从吃甜品到做人,相互呼应,节奏得当,顿生趣味。不用靠追逐打斗和外景特效来缓解观众的疲劳。

接下来谈一谈思想层面。

影片开头波洛就立了flag:绝对没有灰色地带。到最后,东方快车的案件颠覆了他的价值观,使得他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接受了灰色地带。

这个结构可以说是相当完整。但从现实逻辑上,似乎并不是特别严谨。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会知道,世上的灰色地带何其多,并非年少时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一个屡破奇案的知名大侦探,居然到了这个年纪才有这方面的觉悟,未免“大器晚成”了些。

最后,作为推理题材,影片中所体现的推理趣味仍有些不足。

发现凶案时,导演故意不让观众看到案发现场,而是用俯镜拍摄几个目击者的头顶。虽然可以起到吊胃口的作用,但未免形式大于内容。几名目击者的反应因为镜头的角度被削弱了。

进入凶案现场之后,屋内的陈设同样还是用俯镜交代,以致于各种物证难以被观众看清,而对于尸体的推理分析也没有突出表现。

甚至到最后案件重演时,众人行凶的段落也是匆匆带过,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也没有给演员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内心的挣扎。

拥有一个好故事是这类翻拍电影的先天优势,但也意味着观众对导演的表现手法要求会更高,目前这部《东方快车谋杀案》除了特效以外,尚未看到超越前作之处。

但或许,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有一定的原著或前作观看基础的观众上,对于新观众,这部电影能让他们体验到阿加莎故事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往上追溯下去,这也是翻拍作品存在的价值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