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得-心理学-第02周
这一周的主题是“权威期待的力量”。
第004讲 命运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在那所乡村小学做的实验太损了——权威性谎言,他对于校方来说就是权威,校方对学生来说也是权威,把“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是老师通过情绪和态度影响了他们。
不过,罗森塔尔对小白鼠的实验简直是开脑洞。
什么是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
饲养员对小白鼠有巨大权威,因为他们可以决定小白鼠的饮食,甚至生死。
校长和老师对学生有巨大权威,他们可以评判一个学生的资质。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甚至可能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权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第005讲 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比积极期待更好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期待。
要当心自己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孩子传递了负面期待。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不能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我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反复读这一段,真让人直冒冷汗,幸而我从未有过这种“本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想法,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批评不多,批评的内容也集中在学习方法和目标设定上,确实没有在内心里认为孩子差,我认为我的孩子属于人群中优秀的那一部分,我鼓励他去争取第一名,有时候也会为此着急上火,质问他为啥不去争第一名。
从这一讲的学习中,我得到了启发,我应该从心底相信孩子能做好他愿意做好的事情,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期待,引导他不断去探索。
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到对方积极的期待。
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第006讲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这两个期待来源不同,它们会共同影响我们的人生。
如果这两个期待一致,我们的生命力就会自然生长,没有多少矛盾。
如果这两个期待相互矛盾,成为两股完全相反的力量,那你就会变得很难办。
原因是我们都是自恋的,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权威发出的期待是鼓励我们做自己,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
镜子的隐喻
权威的人是我们的镜子,当我们得到赞美的时候,相当于我们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好的,但当我们得到批评的时候,镜子里照见的自己就是坏的。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但也可以这样说,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的时候,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
相反,喜欢赞美别人的人,也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Heinz Kohut)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诱惑就是,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
不含诱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实,哪怕有一点诱惑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
情感的链接
两个故事都提到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都是父亲作为权威,对孩子的期待与孩子的自我实现预言保持了一致,他们通过这种一致性建立了情感的链接,从而让生命爆发出成长的力量。
总结
围绕“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主题,有三个层面:
- 自恋:每个声明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命运轮回的基本。
- 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期待,尤其是父母等权威的期待,会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 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力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力量,它们相合时,生命力就会被激发,它们相悖时,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这两股力量融为一体,建立深情的链接,最能激发出生命力。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三个命题:
- 自恋,做自己。
- 满足别人的期待。
- 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
“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