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中国诗外桃园岁月古韵诗成行

一路花絮(327)

2025-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冉冉crr

傻哥哥,你也看了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的视频号吧?

我看了好几期,这个人对于古诗词有一定的见解,但是他的一些说法比较尖锐还存在武断,所以有争议。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儿,都是相对而言。

他说写出好诗词的五个关键知识:字性、声律、用典、句法、逻辑。

理论上没问题,但是用不用典要看需要吧,不能说没有用典就不是好诗词。

怎么写出一首好诗呢?前提当然是多读熟读古人作品,然后长年的练习。

不是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么?

其实也不一定,好多会背诵古诗词的人不会写,会欣赏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好。

是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是两码事。

意随念生,随念随生。诗在意立之前常会自然形成,诗成之后,再作炼意处理,摒弃不正确的思想,寻找最恰当的语句来表达已炼成之意。

初学者但总是卡在平仄上面,觉得格律束缚了手脚。

初学者都会这样吧。所以我说学诗的最高境界是,你读着写着练着,一段时间之后,不经意间写出来的东西竟然发现合乎格律了。

这就是常言说的功到自然成。

用典又恐被说炫技。

不妨学王维“雪中芭蕉”——把典拆碎融进意境。懂的人自会心一笑,不懂的也能品出画面。


你看这句“东风散尽棠梨雨”,是否太悲催呢?

若接“却见青枝衔日晷”,哀中带亮色。

就像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接上“只是近黄昏”——好诗总要存点矛盾纠结的。

是的,如果总追求完美,反而失真气。还不如抽空去城外走走,写不出时就让眼睛先醉一场。

这主意不错,最好带点果酒——醉卧花丛,说不定比苦吟更能擒得佳句。

今日最大的心得——写诗如烹茶,火候比配方更重要。

此言极是!总结出三句话:

  1. 格律是舟不是岸——先登船再学操桨,莫怕初期踉跄。

  2. 古人语汇如薪柴——取火暖己而非照搬灰烬。师古不泥古,察今不媚今。

  3. 最鲜活的诗意永远在眼皮底下——看窗前那枝探进窗棂的兰花,岂不比枯翻诗册更动人?

再加上一条——敢给知己看,敢听稚子诵。好诗应当既能经得起方家推敲,又能让孩童觉得像儿歌般琅琅上口。

风吹哪页是哪页,风吹页动墨痕如新,其实千言万语,不过是—— 写心时忘掉规则,修改时记住规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