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仪式:远比成人礼更有益的美好人生奠基礼

2022-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遇知音

曾几何时,18岁举行成人礼渐成一种社会风尚,但仅以生理年龄来一刀切,人人过关,忽略人的品德、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人生发展仅具象征意义并无太多实际好处。

传统国学“童蒙养正”起源于古老的《易经》。其中“童蒙”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幼儿,心智蒙昧懵懂,一片混沌。“蒙”即“蒙昧”是指未开化的意思。

《周易》卦辞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颐卦有“养正则吉”。言外之意,养不正则邪,养不正则不吉甚至大不吉。从小落下病根包括生理和心理疾患都是养不正的具体表现。

由于儒家几千年占据国人教育的主导地位,传统意义上的童蒙养正主要局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的洗礼,养成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动态变化的,判断标准复杂还存在很大主观性,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实中很难见到对具体个人是否养正进行的评判和界定,当然也从来没有人提出养正仪式,只好约定俗成以年龄为限规定18岁成人,法律也已这个标准来决定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笔者探索提高人生质量的系统工程——美好人生工程,发现日记是人生发展的工具。小小日记能管理人生,当具备善恶意识时能够识别行为习惯的好坏,同时养成用日记记录总结的习惯,能通过写日记检讨修正自己的言行得失。或者说用日记管理人生,可以管理财产、管理时间、管理健康,还能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记录并识别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习他人好习惯修正自己坏习惯。

可以说养成用日记自我反省管理人生的习惯,其实也就是能够承受人生风雨的考验,不再轻易受到自身和外界的干扰而发生人生倾斜,也就是相当于长正或养正了。可以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人生养正有了简单而显著的标志和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慎重建议举办美好人生养正礼:当孩子养成用日记管理人生的习惯,即可为孩子举办养正仪式。养正仪式上,家长明确表示放权,孩子则宣誓承担管理自己人生的职责同时承诺坚持记日记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

什么时间为孩子举办美好人生养正礼?这个要因人而异,不能以年龄来一刀切。目前情况下多数人都要到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甚至有一部分“巨婴”、“妈宝”一辈子不学操心,不学长大,终生不能自主成长也即达不到人生养正的标准。养不正的人仍然可能是家庭和社会的隐患。简单以18岁为界限来规定是否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够科学的。

美好人生工程创新建议:为了帮助孩子尽早养正并避免因迟迟养不正而陷入人生困境或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危害。家长应不失时机采取扶苗助长、扶苗长正。具体就是家长当秘书和助手带孩子实践口述日记快乐早教

口述日记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在孩子牙牙学语时,最好抓住孩子有意识开口说话的第一天,这一天是人生从懵懂到开智的分水岭,可称之为智慧生日。把孩子已经理解想说爱说特别是刚刚会说的话写出来,带孩子阅读,跟着说话玩识字,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互促进发展,孩子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识字启蒙快乐成长。

用口述日记完整记录孩子从开口说话到说话流利的全过程,是人生启蒙开窍的一段特殊历史,是母语发展史,也是传统观点所说不记事年龄,其真相不是不记事,而是孩子没有复习和巩固手段。

实践口述日记,家长需要坚持大约三五年时间,每天花费一定时间记录并阅读孩子喜欢说的话(口述日记),负担并不大,一旦养正就再不用为了孩子的成长把心都操碎了。

口述日记玩识字快乐早教是美好人生工程研究所获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能够帮孩子提前开启智慧之门,提前突围应试教育!

老子在《道德经》多次提出复归婴儿,婴儿心性如一面明镜,物欲未染,纯净无垢。童言稚语与天道相通,故口述日记还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言为心声。从小倾听孩子心声,记录孩子心声,还能巩固亲子感情。可以说口述日记能帮家长防范与孩子形成代沟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成长难题甚至人生和家庭悲剧。

实施口述日记玩识字快乐早教,完全可能帮孩子在上学前就养成自主阅读和写日记的习惯,这时候完全可能具备举办美好人生养正仪式的条件,不是超前不是揠苗助长,而是水到渠成恰如其时,堪称美好人生奠基礼

记录童年故事,奠基美好人生。美好人生养正礼也是家长把写日记的接力棒传递给孩子的交接仪式。家长为孩子精心记录整理的口述日记一定是仪式上最亮眼、最震撼、最珍贵的人生大礼,也将成为家族最具精神价值的传家宝。

美好人生工程发起人李美志2022年2月15日15:11灵感日记2月28日修改

养正宣言:我的人生我做主,不用爸妈再为我操心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