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想什么
心理学这门诡异学科,有时候可以让一个人能揣摩另外一个人的想法,甚至揣摩一个没有见面的人的想法。这个事情实现的机制是这样的,因为人和人之间是有感受能力的,部分信息是通过意识层面来传递的,更多信息则是通过潜意识层面来传递的。如果一个人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能把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就是能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一个可以潜意识意识化的人,可以把不认识的人的潜意识意识化。
什么是潜意识意识化?我最近意识到的自己的一个行为的潜意识。我自己见到老板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缩成一团,生怕被老板看到。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亏心事,如果有所亏心,那么就是可能那一刻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但是一天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于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
其实我们老板也完全没有要求如此,要是有人跟他闲扯几句,他也挺开心的。但是我就是习惯性的自己缩成一团。我以前都没有意识到。最近,我才想到,我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我是很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老板批评我。虽然这么长时间,老板好像几乎从来没有批评我。但是我就是这么的习惯性的害怕。我才意识到,原来是我潜意识里极度害怕被批评。
老板,代表了一种权威,我生怕做错什么事情,被权威批评,即使现实中的权威并没有这么做。这种恐惧,是来自于潜意识中的权威,来自于童年。我因为从小总是受我妈批评,所以习惯性的缩成一团,生怕被发现。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权威就是他的父母。当我的妈妈对我是一种随时批评的状态时,我形成了瑟缩的心理。
而这种瑟缩的心理,伴随着我来到成年人的世界,所以,我看到现实中的权威,我的老板的时候,也是习惯性的害怕被他批评,虽然他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当我意识到我的行为中的潜意识时,我就知道我此刻行为的真正原因了。
所以,对于莫名其妙的行为,往往有潜意识中的因素。心理学的领悟过程就是这种过程,这就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当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理解别人的行为,为什么有些人性格瑟缩、内向、害怕拒绝,如果加以分析,可以大致判断这个人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为什么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当我们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是有能力理解别人的。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眼前的人,去了解另外一个人,即使这个人素不相识。比如说,我经常遇到有朋友会问我,她/他在想什么。其实某种程度上,知道第三人在想什么这件事情上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假如我是A,问问题的人是B,第三人是C。B在与C交互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潜意识层面接收到对方的信息了。B潜意识层面已经接受了很多的C的潜意识信息,但是B没有能力把潜意识信息意识化,所以B很困惑。
假如A有潜意识意识化的能力,那么A可以通过B传递过来的C的潜意识信息,把C的潜意识意识化。所以,A可以做到告诉B,一个A不认识的人C,究竟是在想什么。但是,这个工作真是呕心沥血,消耗心神。因为体会自己的潜意识,都是呕心沥血、耗尽心神的,不要说,去全神贯注去理解第三人的潜意识了。
其实我觉得理解他人,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普遍能力,因为A之所以能够理解C,是因为A、B和C都是人,遵从人的普遍规律,所以可以能体会到C真正的心情。只不过大多数人往往都不敢面对自己,自己的潜意识都不敢去体会,更不要说去理解别人的潜意识了。
我因为不擅拒绝又不知防护,所以之前总给失恋的朋友做这种分析,人失恋的时候是没有理性的,我去回应失恋的人的需求,时常把自己弄的大病一场。
但是这个问题总是让我困惑。因为,我也是珍视朋友的感情的,不希望失去友情,甚至对拒绝别人有内疚之情,也不去想想别人要求的合理性,还无视自己的需求,所以总是弄到自己撑不下去了才结束。这件事同样也反应了我自己潜意识中难以拒绝他人的问题。
关于分析他人,最近我想到到,之前我自己的心理医生也是不给我分析第三人的。不去分析他人固然有自我保护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分析他人的潜意识,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今天才明白,重要的不是别人在想什么,而是自己在想什么。比了解别人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我现在回想起来,我所面临的主要挫折和困难,都是我自己既有的思维习惯和情感创伤所致,并不是成年后我遇到的人所造成的。
他人固然有他人的问题,但是对我们自己幸福的影响程度,远远没有我们自己既有的那一些潜意识创伤部分的影响大。尤其在这么一个自由抉择的时代,对我自己和我身边很多人,这种事实上有很多选择的人,生活中困境的主要因素,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内在一些未曾意识到的地方。
我们有无数的抉择,但是我们每次都选错,对于客观上具有可行性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内在创伤的因素,搞两次就应该成功的,每次都失败,可能就是有些内在的因素。
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呕心沥血去体会的人,首先是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重大困难,是应该看看我们的内在。我们也有责任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去了解和理解我们自己,自己为我们自己的幸福去负责。
Know th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