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由梁漱溟“东西文化分途”引发的思考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梁漱溟先生所言虽有些过于武断,但不可否认的是,“慎独”确实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符号之一。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克己复礼,不拘泥于礼法的外在约制,不求媚卖佞于大庭广众之下。
慎独之独,一为化解公众与私人伦理空间的冲突,二为存诚去伪,抵达意念的隐秘之境。而后者是非常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的,“亢龙有悔,飞龙在天”,是否有真龙,取决于自身的领悟。梁漱溟先生认为先有学问后有技术,因而中国由虚无缥缈的道生成的,多是带着浓浓应用意味的感性的术。譬如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以天下大治为目标,也关注人性的淳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人认为西方文明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而在梁漱溟先生看来,这只是表象而非实质。他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是以向前为根本的,中国文化是以自我调和、持中为根本的。我想,这跟当时世界的现状息息相关。就东方国家而言,能接纳西方化且运用自如的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来不及接纳西方化的国家最终被武力强占。梁漱溟先生将一家文化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等,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而清末以来,我们正是大致是顺着器物-制度-文化来寻求中西碰壁后中国的解决之途的。
中国文化受儒学影响最深,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的催促与引诱,这种逐求是非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正是因为欲望是非自觉的,而如“慎独”、“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所提倡的生活态度是郑重的、注重本心的,而西方的逐求相比而言显得更加世俗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的发展史最初是追求向前的,但最终自然会转到中国文化的调和之路上。然而,如我们所见,“向前”几乎是没有止境的。离这本书面世已有百年,人类依旧走在物质文化的向前探索之路上。若要说有调和,关注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向前”。许多理想也被现实的功利主义压榨得没有空间喘息。至此,持中之道更像是逐求路上的一处栖所,是逐求得以不偏离本源的核心所在。
其实,说得朴素一点,“慎独”便是在独处时,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内心一个交代。借自省而关照当下,养清明安和之心。如陆九渊所言,慎独即不自欺。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于慎独中,物我两忘,留下一个纯净灵魂的独自交谈。慎独,慎微,慎初,慎染,慎终,而后静心明性,豁达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