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语》摘抄日记2021.7.5
今日阅读《学而篇》第四则:
01 原文
学而第一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2 注解
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比孔子小46岁,被后世尊为“儒门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之一,著有《大学》《孝经》。
2.吾日三省吾身
吾:我。
三:有两种解释,其一虚指,表示次数之多,译作: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
这类用法在《论语》中很常见,比如:
南容三复(《先进篇》11.6)
季文子三思(《公冶长篇》5.20)
泰伯三让(《泰伯篇》8.1)
柳下三黜(《微子篇》18.2)
子文三仕三已(《公冶长篇》5.19)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而篇》1.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篇》7.22)
三嗅而作(《乡党篇》10.28)
三年学(《泰伯篇》8.12)
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7.14)
其二为实指,译作:我每天反省三个方面。阮元在《揅经室集•数说》中说: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且以数記言,使百官万民易诵易记。
类似的例子在《论语》中也有很多,比如:
1.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2.2)
2.三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16.4)
3.三乐。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季氏篇》16.5)
4.三愆。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篇》16.6)
5.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篇》16.7)
6.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16.8)
7.三疾。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篇》17.16)
8.三变。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篇》19.9)
9.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7.25)
10.绝四。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9.4)
11.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篇》20.2)
12.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篇》20.2)
13.六言六蔽。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17.8)
14.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16.10)
结合语境,我认为译作实指更好。再者,曾子所说的三个方面和孔子的论述也比较契合,应不是一种巧合。
省:《说文》:省,视也。自我检查,反躬内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他人。有译为国君,适用范围变窄,不妥。
谋:《说文》: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本指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这里译为谋划。
忠:金文作图片,篆书作图片,本指内心的原则不可动摇。后发展为对天地、信仰、职守都始终如一,竭尽全力。《说文》:忠,敬也。
本句译作: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全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甲骨文的朋图片像两个玉串,本指货币单位,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篆文图片把玉串变成并列的羽毛,强调并列,引申为关系密切的群体,如朋党、朋比为奸。
友:甲骨文作图片。两只一样的手平行抓握在一起,表示握手相交。《说文》:友,同志为友。好朋友不仅要手拉手相互扶持,更重要的还要志同道合,共同进步。不过也需要注意,从字形上也可以看出,朋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距离是保持朋友关系长久的关键所在。
交:甲骨文作图片。《说文》: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胫”是小腿,“交”本指两腿交叉,引申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结交”。
信:诚也。
本句译作: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
5.传不习乎?
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译作: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一种是我传给他人的知识,译作:传授给他人的知识我自己都亲身实践了吗?从语境上看,我更倾向于第二点。
03 心得
01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关于“仁”的真谛,我们来看一段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4.15)
“吾道”说的就是孔子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概括的说就是“仁”,分别来说就是“忠”和“恕”。“忠”和“恕”共同构成“仁”。
什么是“忠”?忠就是“敬”。那什么是“ 敬”呢?朱熹说:主一无适就是敬。“忠”就是尽心,竭尽心力为他人考虑谋划,尽其所能的奉献自我。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所从事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忠”不仅是忠诚于自己,更是尽心待人,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6.30)
那什么是恕呢?《说文》说:恕,仁也。孔子自己也下了个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15.24)自己讨厌的东西,不要轻易地施加给别人,要考虑对方的难处,将心比心,就是“恕”。
忠恕之道是“仁”的一体两面,以曾子这句话为例,当我们寻求他人帮助时,都希望对方竭尽全力;当我们与朋友交往时,都希望对方言而有信;当我们向他人求教时,都希望所获得的知识是对方亲身实践,慎之又慎的箴言好语。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那么反过来,我们是否也真心的对待他人了呢?是否做到了“尽忠”,是否付出了全部心力?
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也要让别人得到;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不忠,只有自己的心知道,所以要反躬自省:对他人嘱托的事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对身边需要照顾的亲人是否尽心尽力?是否问心无愧?
02言而有信,立身之本
信,诚也。朋友之道贵在诚,何为诚?言而有信也。曾子就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不因儿子小而相欺,不因猪肉难得而不舍,信守承诺以“守约”,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信,不欺也。不欺人,不自欺。言而有信不因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情况缓急而有所改变。言必行,行必果,他人好骗,上天难欺,我心能欺否?!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2.22)一个人不讲诚信,就好像车马没有輗、軏,无法套住牲口,如何能够行走于社会之中呢?
诚信是一个人最好的通行证,季布“千金一诺”的故事人尽皆知,流传至今仍为人所称赞,“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是何等可贵!
普通人尚且如此,对君主更不用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篇》13.4)君主讲诚信,民众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相反,如果君主虚伪狡诈,言而无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亡国的故事又岂止一例呢?百姓一旦对君主失去信任,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03传不习乎?为师当诫
元郭翼在《雪履斋笔记》中说: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
这里我想谈两点。
第一,在日常交往中,尽可能不要做传话筒,一定要传,以切实为要,勿加增删。
第二,为人师者,一言一行,都要谨慎。
启功先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当你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考虑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我们所教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先问一问,自己做到了没有?我们不让学生做的事情,教师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做?
传不习乎?为师者当深诫之,问一问自己:每一节课前有没有竭尽全力去备课,所说的话是不是都是言由心声,对学生的要求是否都预先实践过,亲历其中,明白其中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