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活得不够真实,我们外在的“假我”压抑了“真我”,让“真我”无法得到真正的显现和发展,而一个健全的人格发展就是要辨识出“假我”,发掘“真我”,让真我得到解放。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通过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研究,列举了三种人格冲突分类,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她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对这些内心冲突,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古希腊的那句名言说得好,“认识你自己”,所以你不妨,把这本书看成是你拥抱自己的第一步。
这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内心冲突”,那么,什么是内心冲突呢?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喜欢上了一个人,你是真的喜欢他,还是觉得别人都喜欢他,所以自己也应该喜欢他?
当你看到亲人离世,你是真的感到悲哀,还是在死亡面前,习惯性地表示哀悼?
当你在找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是希望真的希望在这个行业工作,还是因为这个行业收入丰厚,受人尊敬?
这本书指出,由于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没办法去做想要做的事情,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好像我们不得不因为各种学业和工作而放弃自己心爱的游戏,因为薪水低廉放弃自己想要从事的事业,甚至因为家人的不满,而没办法选择和自己的爱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正是因为我们总是与我们真正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
说白了,人格冲突就是我们内心想去做,却受限于环境和心理压力而无法去做,进而产生的那些心理疙瘩,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疑的,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一种异常性格呢?这是因为这种性格反应的,其实使我们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求,这就像我们生病了,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开始工作 一样,为了解决这些内心冲突,我们也会启动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只不过有时候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并没有看起来的这么有效,甚至会把我们引向另一条歧途上。
在我们这个所谓的自我保护机制里,我们不但会自欺欺人地虚构出各种理想化的形象,去满足我们内心的幻想,甚至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推卸给别人,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的错,最后,不同性格的人,还会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
那么这些防御策略具体都是什么呢?书中提到了三种防御策略,分别是顺从型、抗拒型和疏远型人格。
第一种人格就是顺从型人格,顺从型的人极度苛求亲密关系和归属感,会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可以说“亲近他人”的这种特点,在他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够控制他,也能够帮助他判断对错的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他的爱人,朋友或者家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被疼爱、被关心的需求,只不过,顺从型患者对安全感有着永远都无法满足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其实并不都是发自内心的,而是隐藏在他对安全感的无止境的需求背后。
顺从型人格有三种典型表现,第一种,就是自怨自艾,就是他们经常用软弱、孤立无援、可怜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因为他们极度依赖别人,所以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就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助感甚至会成为他们去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手段。不知道大家平日里会不会遇到过这样的人,口口声声说着,因为他们软弱无助,所以你的爱、你的保护、你的原谅都必须毫无保留地交给他。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顺从型表现。
第二种表现,就是不相信自己。顺从型的人因为过度依赖别人,所以总是把自己摆在次要的位置。因为不相信自己,所以也会掩盖自己的想法,使得他的能力得不到我完全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他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绩,他也会觉得这些成绩是属于比他厉害的人的,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他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
最后一种表现,是她会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的性格有一种十分极端的特质,除了无限制地追求安全感和赞同以外,他们对于厌恶也会反映剧烈,别人的拒绝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为了获得所有人的好感,他们甚至会把自尊降到冰点,去迎合别人的爱好。
接下来,是第二种人格,抗拒性人格。对于顺从型人格来说,人性本善,是他们一种坚守的信条,但是对于抗拒型的人来说,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斗兽场一样,想要生活在其中,就要明白达尔文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他才产生了自己的需求。
人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法则中,决定了人们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但是,有一种法则,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他们而言都要优先考虑,那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所以,控制别人成了他的基本需求,至于手段,要么是直接利用手里的权力,要么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体贴关心别人等。
正是因为抗拒型的人时刻抱有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危机感,所以利用别人、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追求地位、追求权力,不论是对待金钱、声望、人际关系、还是面对其他的场面和关系,他们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这能为我带来什么。在性格上,他们会给人一种严肃、态度强硬的感觉。
这恰好和顺从型人格相反,在它看来,不管是他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都是思想空虚的表现,就算是爱情这东西,也不是必须拥有的,这并不是说他拒绝恋爱,而是说,找到一个能触发他欲望,并提高他的社会声望或者财富的伴侣,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最后一种人格是疏离型人格。如果说顺从型人格是幻想着爱每一个人,抗拒型人格是恨每一个人,那么疏离型人格就是他们的中间值。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一种人,就是你可以跟他玩的很开心,但是你永远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当你想跟他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时候,你会觉得无从下手。疏离别人,就是疏离型人格的表现方式之一,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人保持感情的距离,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还能够继续和别人交往,但是在内心里,他们就决定不用爱、不用依赖、不用竞争、合作等形式和别人产生情感上的关系。
疏离型人格还有另外一种表现特征, 那就是疏离自我,这也是疏离型人格所特有的特征,这种特征的主要变现为,他们感受不到情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不清楚自己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相信什么、害怕什么。对于他们来说,结婚这种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逃避亲密关系,避免和别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义务,此外,签订合同这种需要长期履行义务的事情,也是他们尽量回避的事情。
在他们的生活中,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就是不参与,其中,自给自足,自我满足就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怎么个自给自足法?比方说,一个人在书院自己后,或许会感受到真正的快啊了,但是他决定不允许这种快乐来自于别人,他不喜欢社交活动,但是偶尔喝几个朋友共度一个夜晚,他还是觉得挺开心,对于斗争、生育和出名,他们会尽量回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和他人发生纠缠,生病也是他们最痛恨的事情,因为这时候他需要被别人的照顾,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羞辱,他们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所以对于某些知识,他总是坚持亲自去学习和理解,而不听信别人说的东西,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疏离型人格会有一种自立、独立的宝贵品质。
只不过,疏离型人格会竭尽所能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在我们身上,必须要有一些自发的感情体验,情绪就像是泳池里的水一样,积蓄过多,就要适时排解和更换,这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而疏离型人格没有办法做到自我疏导。
以上就是卡伦霍妮提到的三种冲突人格,这些人格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迫性,要么过于亲近别人、要么过于仇恨别人、要么过于疏远别人,无论哪一种都很不利于我们的人格发展,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矛盾的内心冲突能够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没有发生精神分裂、抑郁等精神病?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理想化形象,《纽约客》这本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漫画,漫画中是一个肥胖的女人站在镜子面前,结果镜子里竟然是一个身材姣好的女郎,这个身材姣好的女人其实就是这个胖女人的理想化形象。
理想化形象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尝试缓解基本冲突,他就像粘合剂一般,可以把分裂的人格黏合在一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想化形象是一种虚构的、幻想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就被压抑的越深,到最后甚至抹杀真实的人格而突出理想化的自我就强烈。
霍妮指出,看清自己的真实自我和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才是走向人格健全发展的第一步,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停止创造理想,不再依赖理想。
简单来说,患者为了躲避内心冲突,于是创造了理想化形象,可当理想化形象与真实的自我差距大到让他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就无法再从中获得安慰了,所以他必须想别的办法,而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发生在自身之外。
书中指出,内心冲突无法得以解决的第一种后果,就是恐惧。内心冲突的本质,是真实自我无法匹配上理想化自我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为了掩盖真实的自我,患者都会费尽心思地维持着理想自我,而这就导致他们害怕这种理想化形象会遭到破坏,他们害怕自己常年受到煎熬而导致精神失常、害怕自己发生了什么变故而丧失了理想化形象。
第二种后果,叫做人格衰竭,在这里可以分成精力衰竭和动机衰竭两种情况。
内心冲突本身,以及企图解决冲突的所有错误尝试,都是造成患者只能带着冲突生活的罪魁祸首,而这种生活方式无疑是在浪费生命,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人,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做事的,在同一时间内他可能有两个完全不相容的目标,甚至更多,他要么无意识地挥霍自己的精力,要么将精力分散在多项事情上。
第三种就是动机衰竭,大家平日就算没有碰到也一定听过这种父母: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不了的事,比如出国或者进入国家部委工作,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愿望,替自己完成未完的心愿,这种家长就是在动用家长特权,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龙,然而动机确是让孩子们去做他们本身就不喜欢做的事,动机和目的南辕北辙,导致动机衰竭。
第四种后果是施虐倾向,当他们发现他们已经没办法追赶上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后,就会放弃自己的人生抱负以及一切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抱着一种末日狂欢的态度,把精力浪费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这一类的事情,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甚至为了弥补心理上的痛苦,会向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爱人施虐。
以上就是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那么,内心冲突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答案是有,卡伦霍妮在书中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论,同时也为我们读者指明了一条路。
她指出,最好的心理医生,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比如,以你的爱豆作为榜样、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长期往来,这样你就会觉得没有必要支配或者躲避对方,再比如,当你和别人发生亲密接触后,这次的机遇能够让你从自我否定中解脱出来,如果你能一再地反思自己的冲突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那么冲突心理就会缓和不少。
要想获得人格上的健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获得内心上的真正独立,在生活中既不盲目顺从,也不轻蔑他人的理想和观念,正如麦克马雷所说的,一段关系,代表着一种目的,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彼此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们分享经历的愿望,我们向对方敞开心灵,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我们内心的冲突》几乎所有的笔墨都在探讨神经症的成因和病症,通过阅读,我们能更加清晰的以一个第三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但是这本书仅用最后一章提纲大致地写了治疗的可行性,我在想,这种开放性的结论一方面揭露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健全,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为什么不带着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毕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走。
最后,希望在路的尽头,我们能轻轻的对自己唱一句:
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