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9.46 郊之役(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确定了右、左两师的主将后,鲁师出现了三子以国君守城、大夫帅师出战的局面。冉有作为季孙的代表率先以左师出发,而孟孺子泄率领的右师竟然拖了五天才完成集结: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门之外。五日,右师从之……(左传.哀公十一年)
当然,相对于以“季氏之甲”为主体的左师而言,右师中则包括了叔孙氏、孟氏、臧氏、子叔氏等众多其他公族的武装,以威望较弱的孟孺子泄将其整合为战力确实颇有难度,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国内部对于是否应该迎战产生的争议确有道理。
在鲁师完成动员、集结期间,齐师在鲁国边境的进展反而相对缓慢。须知,从清到鲁都的距离并不远,轻车急进的话也不会超过一两天路程:
如图,从清到鲁都之间距离不超过五十公里,从“齐师在清”到两军战于郊之间过去了超过一星期,可见国、高意识到鲁将会出兵抵抗,因此并不急于进军,转而希望将战场选择在泗水以西的旷野上,这样鲁将背水而战;如果齐师贸然挺近都城之下,鲁将背坚城而守,而齐师若主动涉泗之后反将面临背水作战的困局。
按照《传》文的记载,最后完成集结、由孟孺子泄指挥的右师甫一交战便溃退了。由于齐师在追击中“涉泗”,所以“郊”地并非鲁都城门前的地方,而是泗水以西一片较为开阔的区域。左师的指挥官冉有虽然地位卑下,却是整场战役的策划者。鲁师在是否渡过泗水到郊地迎战齐师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惧怕出击后反而背水而战,所以“师不逾沟”,于是冉有挺身而出,三次申令、阐明纪律和奖励规则,鲁师终于应战。
右、左两师中仅由季氏之甲组成的左师就有七千战斗力量,则全军甲兵当远超过万人,人数大为优于齐师,但冉有的地位显然不足以号令全军,致使右师毫无战意而先“奔”。但左师由于冉有事先强调了“军政”而得以使用矛为主要兵器攻入齐师战车队列,依靠兵力上的优势致使齐人在发起冲锋后难以在战场上重新整理阵型,从而主动连夜撤退了。
应该说“郊之战”中鲁师凭借内线作战和兵力优势基本上和国、高率领的部分齐师打成了平手,尽管只获得了区区“甲首八十”的微小战果,但至少从形式上阻止了齐国达成战术意图:
……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康子拒绝追逐齐师的做法其实也是理性的,由于吴人北上在即,通过“郊之战”体现鲁国的抵抗决心和战术素养已经足以在吴国面前挣得了面子。一旦全力追逐齐师,且不论是否如当初曹刿所谓“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倘若真的取得了更大战果,进一步激怒齐国不说,也会使吴王夫差心生忌惮。所以保存实力、见好就收确实是一个妥帖的安排。
反观齐国,此役仅在与鲁右师交锋中取得了少许战术胜利,但没有达成任何战略意图,反而给了吴王夫差北上伐齐的口实。可以说,齐国内部权力冲突的复杂性决定了此役乃至当年稍晚时候“艾陵之战” 的悲剧性结局。
****************************************************************************
这里说个题外话,当初孔丘策划“堕三都”时(鲁定十二、前498)遭到孟氏成宰公敛阳的反对,他曾经私下向孟孙提出:
“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左传.定公十二年)
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成宰这个身份是他在孟氏乃至鲁国立足的根基,齐人真的要伐鲁,完全可以不经过成邑直抵都城,就像“郊之役”那样走泰山西麓,渡汶水南下,所以“齐人必至于北门”完全是在夸大其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