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赏析 |诗之精魂.肖邦
CLASSIC MUSIC
古典音乐会
曲目一:《夜曲No.1 Op.9-1》
演奏: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Samson Pascal Francois
珍珠般的声音
我们先来听一首肖邦的《夜曲》,肖邦一共创作21首《夜曲》。“夜曲” (Norturne)的语源是拉丁语NOX所演变,有“夜神”的含义。《夜曲》这种体裁是爱尔兰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立的,菲尔德也写过21首夜曲,所以肖邦创作21首夜曲也是向这位前辈致敬。
这个作品大家很熟悉,是《夜曲》系列的第一首,各位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夜曲》的演奏,很多人把它弹得很轻,因为弹得轻才能表达宁静与神秘,肖邦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诗意。然而只有这样的旷世奇才——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弹出如此的对比与幅度。当代欧洲著名的女钢琴家叫皮雷斯(Maria-Joao Pires)曾说:“有两个《夜曲》是不可磨灭的——鲁宾斯坦30年代的版本与弗朗索瓦的版本。”弗朗索瓦是法国学派的典范——“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说到这儿,我今后还有很多系列跟大家分享,比如有一个系列就是所谓的学派。我们会讲到德奥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还有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学派。讲到学派就比较专业了,是比较深刻的挖掘。探讨肖邦就必须讲到两个学派,一个就是肖邦的祖国波兰,另一个就是法国学派。因为肖邦1831年定居巴黎,当时巴黎是整个欧洲的艺术中心,欧洲著名的演奏家,画家,雕塑家,文学家,诗人大都聚集在这里,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所以肖邦受法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必然的。那么法国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 ——“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这是法国学派非常准确的一个定义。
今夜皓月当空,我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一句:“新月发出沉静的光芒,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看到月亮,我很感动。在清辉下的何去,听肖邦的《夜曲》,真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法国的美学是很独特的,法国的绘画,文学法国的美食,美酒,法国的服装,包括法国的电影(它的色彩,它的角度)表面看很淡雅很特殊,但是有非常深的含义。法国的声音美学自成一体,几乎没有受其他流派的影响,当李斯特如日中天之时,他像一阵狂流席卷所到之处,1852年李斯特造访俄罗斯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虽然俄罗斯的有一个作曲家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曾经写文章抨击李斯特,但是李斯特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音乐家与演奏家。但是法国的美学始终以它独特的方式孕育和发展。那么这种声音美学的来源是什么呢?大家记住,是大键琴。法国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品牌,叫“普莱耶尔(player)”,这个牌子曾经生产当时欧洲一流的大键琴,巴黎有一个音乐厅叫“普莱耶尔音乐厅”,这个代表法国美学的钢琴师法国人的骄傲。
曲目二:《离别》
演奏:威廉·巴克豪斯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首作品有一个名字叫《离别》。肖邦一共写了27首练习曲,常见的有24首,作品十的这12首是献给李斯特的,其中最后一首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那种激情那种悲愤。《离别》是作品十的第3首。肖邦曾经说过 “我今后很难再写出这样的旋律。”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曾将一掊故乡的泥土放进瓶子里,带在身边。
2005年的时候我和曾艾去了肖邦的博物馆,看到了他的面模,这是乔治桑(肖邦情人)的女婿——雕塑家克莱辛格的作品。克莱辛格赶到肖邦去世的房间为他制作了一个石膏的面模,这个原件就在肖邦博物馆里,从1849年到现在,已经泛黄了。我在那个面模前呆了半个多小时,非常感动,我能体会到肖邦生命最后的那种痛苦。
《离别》这如歌的旋律,很多人弹得浪漫而伤感。我们方才听到的却是萧煞而肃穆,这是“狮王”巴克豪斯的演奏。德奥的另一位巨匠施纳贝尔,他曾说肖邦是一个“只有右手的作曲家”,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所以我常说:“小人物犯小错误,大人物犯大错误。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曾经跟傅聪先生交流肖邦的作品,把左手任何一段拿出来演奏,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的旋律与和声,所以施纳贝尔有巨大的偏见。巴克豪斯的演奏透出一种悲壮的情怀,我每一次听都会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甚至你会觉着有那么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豪情!这个版本特别耐听,没有一丝伤感情调,只有肖邦的筋骨!
曲目三:《雨滴》
演奏: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Denis Cortot
窗前夜雨残灯在
我们接下来听肖邦的前奏曲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肖邦写了二十四首,后来又作两首,一共二十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这套前奏曲是肖邦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大家注意听,这首《雨滴》从头到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声音,像淅淅沥沥的雨声。肖邦跟他的情人乔治.桑到马略卡岛去度假的时候正好碰上梅雨季节,日夜不停地下雨,肖邦的肺病在此期间发作,非常严重。今晚的《雨滴》是1942年的录音,它那神奇的效果,有一种被雨雾笼罩的感觉。我有一支朱泥美壶,底刻“窗前夜雨残灯在”,就是这个意境。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的肖邦是20世纪所有钢琴家中傅聪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这位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最重要的人物在教学上也是无与伦比。刚才演奏《夜曲》的弗朗索瓦就是科尔托的学生,我最爱的一位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姬尔也是科尔托的学生,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叫迪努.李帕蒂,只活了30多岁,也是他的学生……当然科尔托本人最欣赏的是弗朗索瓦。刚才我让大家注意科尔托的弹性速度,这是他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肖邦当时在巴黎的时候,很多音乐家对他无比崇拜,包括李斯特,李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万能的李斯特在弹性速度上也做不到肖邦独步天下的绝世歌唱!
曾经有评论说20世纪有两位演奏肖邦的巨匠影响巨大,其中一位是科尔托,还有一位是波兰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所以在肖邦的领域里,波兰和法国的演奏家是最重要的。他们两人风格各异,鲁宾斯坦是刚中带柔,而科尔托是柔中带刚。我曾经多次问我的学生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刚中带柔,它的本质是刚;柔中带刚,它的本质是柔。实际上,肖邦是比较阴性的,所以他的音乐有一种私密感,仿佛他是写给自己的,尤其是一些比如像《玛祖卡》这样的作品,如此内在,私密,但是又充满了幻想性。肖邦的音乐有个特点,用英文表达”Overthere”,即“在那里”。科尔托曾多次录制“前奏曲”,经过多年的比较,我最后选择1942年版本的这个录音,能让你感受肖邦“诗之精魂”的神秘与幻想!
主讲人:田野(野公)
录音整理:艾米
关注简书,获取实时更新
“何去音乐之旅系列”分为十二期,每期过后“何去”都会做田野老师相关的现场录音整理以供大家分享。本期录音整理来自于第三期(7月7日晚),田野老师共带来七首经典曲目的解读,关注我们即可获得及时更新,同时给予留言,参与音乐活动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