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镜
本文参与【人生关键字】系列征文第二期【镜】主题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耶殊陀尼诗社供图
诗云:
万丈红尘诱惑多,光阴逝水恁消磨。
此心如镜勤揩拭,雨打风吹奈若何。
红尘中行走,总有形形色色的诱惑,让人迷失方向。不知不觉中,你会惊觉,光阴如逝水,白白消磨了时日,却一无所得。如果,能像擦拭那面镜子一样,时时反省自己的内心,恐怕,再大的风,再急的雨,也奈何不了你了。
看到这幅图,很自然地想到了六世佛祖慧能的故事。
想当年,慧能因家境贫寒,没有机会去读书。年少时,便担起了养家的担子,靠砍柴赡养母亲,维持一家的生计。
青年时,偶然间接触到佛经,从此便在心中种下了一段佛缘。因仰慕五祖弘忍大师的名声,遂辞别母亲,跋山涉水前去参拜。
因为目不识丁,他只能从最低等的僧人做起,每日劈柴、做饭,洒水、扫地。但他从没有抱怨,更没有奢望,有一天能坐上方丈的席位。
可是,心中有慧根的人,不论走到哪里,其所蕴藏的光华,总会由内而外的溢出。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不,属于他的机会,马上就来了。
那一日,五祖弘忍大师忽然召集所有弟子,宣布要从他们中间选择一个做接班人,条件是:作一个偈子,要有明心见性的感悟。
在弘忍大师的众多弟子中,自然不乏聪慧又有才的。其中,神秀就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他自己也颇有些必能拔得头筹的志得意满之感。
在苦思冥想了许久之后,神秀提笔在墙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多师兄弟见之,无不拍手赞叹。
正在此时,慧能经过,见众师兄弟议论纷纷,便央求别人读给他听。
听完之后,他沉吟了一会儿,也口占一偈,请别人帮忙写好。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中的意境,其开悟的程度,虽然是外行人,也能高下立判。
弘忍大师见之,自然也是既讶异又欢喜。但他当时并没有宣布自己的决定,而是暗中与慧能相约,与半夜三更授予他衣钵,并令他远走他乡。此举的目的,只是出于保护他。毕竟世事纷繁,人心难测,纵使遁入空门,也有许多的恩怨是非。
在被雪藏了十余年之后,在时机成熟之时,慧能终于在南方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并开坛讲经。他的许多充满智慧的生命哲学,让他信众如云,也由此奠定了高僧大德不朽的地位。
再回到这首偈子上来。在当下人心浮躁的社会,其中蕴含的强烈的哲思意味,也仿佛是一句警世良言。
我们总是追求太多,当得到的与欲望相去甚远时,必然会心理失衡,郁郁寡欢。
人生在世,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与苦痛。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比如生老病死;有些则是自找的,比如对待身外之物的态度。
虽然我们无法左右生老病死,但我们却可以改变对生老病死的态度。愁眉苦脸,苦哈哈的活着,是一天;坚强面对,乐观豁达,也是一天。
对待身外之物的态度,则更是人世芸芸,不一而足了。软弱的人,遇到困难就想到逃离。坚强的人,则以此磨砺自己的心性,反而活得更加精彩。
比如苏轼,他是多少人的精神偶像。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以及此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依然能云淡风轻,笑对一切。
在居无定所、风雨飘摇的岁月中,苏轼还能笑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雨来了,既然躲不过去,不如淡定些,潇洒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不会总是处于低谷,咬牙挺过最困难的岁月,则所迎来的,必定有风雨后的彩虹。
最后,再结合慧能大师的这首偈子,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境由心造,不论外在世界如何天翻地覆,心若能保持淡定,则一切喜怒哀乐,终将会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