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铭奇妙丨我爱书法艺术之家书法或写字

书法扫盲?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7-05-22  本文已影响115人  雲胡不喜joy

当我们告诉别人我们在学书法的时候

我们是否真的搞清楚了书法是什么?

当别人问到我们一些书法的常识问题时

我们是否能回答?

如果不清楚

不能

请继续往下看

这是一篇书法常识集锦

居家旅行

装x必备指南

什么是书法?

中国人所说的“书法”,是指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门有历史、有规范、有演变、有创造、有很高艺术内涵的艺术门类。

三千多年来,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代代均有其不同体裁和派别的演进,莫不风格迥然,名家辈出。自殷周以后,古人遗留下来的不同体裁和风格的全面碑帖字迹,总在百体以上。按照字的形体和运笔方法分类,总括地说,可分为五大项:即:篆、隶、草、楷、行五体。

中国的汉字书法从殷代甲骨文开始,逐渐演变到周代的石鼓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以及再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这一文字真正得到统一、广泛的应用,要算从篆文开始。

书体篇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称铜为金,因而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因为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钟鼎铭文,字凹人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叫做识。

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其笔画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用笔遒劲圆润,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典范性,归于大篆系统。

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

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加以修订、整理,统一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后人为了区分秦以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瓦当文

瓦当文是秦汉时期瓦当上所刻的文字。内容多为吉语。不同种类的建筑物,其瓦当文字的风格不一,官署用瓦书体方正严谨,私宅用瓦书体活泼多变,姿态妍美,书体皆为阳文篆书。

隶书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篆的发展派生出了小篆和古隶,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了惟一的官体文字。古隶为民间俗体文字,历史上的任何俗体都是以正体为变革对象的。小篆的规范统一促使古隶以小篆为变革对象,加快了隶变过程,使隶书迅速成熟起来。

章草

章草是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章草打破隶书的书写规矩,使它趋于简便,其捺笔用隶书的波挑,隶味很浓,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每个单字的笔画之间出现了牵丝引带。传世章草著名作品有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

今草

今草又称“小草”,是草书中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今草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使上下字之间气势相连,左右行款,顾盼有情。今草成熟于东晋时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为之新。为了和章草相区别,人们把它称为今草。

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唐朝张旭、怀素两位书家在晋代今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今草更放纵的草书。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其法度严谨、点画分明、布白匀整、字形方整。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最古老的楷书是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楷书盛于魏晋南北朝,唐代使楷书发展至最高峰。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

魏碑

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魏碑石刻书法的总称,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称为“魏楷”。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行书写得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

瘦金

瘦金体是由宋徽宗赵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笔画瘦劲似铁,自称“瘦金体”。

漆书

漆书一般是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写的一种书体。其书迹因以软笔舔扁人纸,破圆为方,把《天发神谶碑》中的方头笔形化人楷书之中,好像用扁漆刷子刷出来的字一样,故自称“漆书”,并非真是用漆写的字。

形制篇

书法的形制主要是指书法作品的形式和样式。纵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形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如东晋时期的行书手札,就是书法作品最传统的一种形制。手札达到一定长度,就形成了横幅和手卷。这种横向展开的形制沿用千余年。至明代,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大尺幅纸张,书法作品的形制出现了对联和条幅、中堂等 等。至当代,书法作品的形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丰富。

扇面

扇面精致小巧,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适合观赏把玩。扇面一般有折扇和团扇之分。折扇由于上宽下窄,在章法处理上要错落有致,因势成形。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长短式、平展式、分段式、格景式等等。

一般说,楷、行、草书扇面多用长短式,而篆隶则以上密下空的布局常见。团扇有圆形及椭圆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章法的安排既可以随形布势,按照扇面的形状将字写满;也可以圆中取方,在扇面中间将内容形式的外廓写成方块形,和扇面外廓形成对比。

横幅

横幅,又叫横披。尺幅上横长于高,非常适合现代居室悬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横幅的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由于横幅每行较短,换行频率高,前后距离长,所以小字多行的章法要注意行气的贯通。大字榜书虽然单行单字,字字独立,同样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横幅的落款也有多种变化,比如只有数字的榜书横批,有在正文后落款的,也有在正文下落款的。有只落穷款的;也有用数行小字落款,和正文形成大小疏密的变化。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作为一种文体和书法形制,对联由诗词演变而来,由两个对称的条幅组合而成。对联的联语字数长短皆可,常 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 八言联,多字对联比较著名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90字。

对联的文字有严格的要求,上下联必须字数相同、句式对称、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而且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对联因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春联、景胜联、修养联、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书写时可以使用各种书体,上下联尺寸必须相同。用于居室悬挂的对联宽度一般在30至50厘米之间,高度与宽度比为4:1以上。

字数少的对联,每联一般只写一行字,字数多的可以写两行或多行。多行对联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上下联都从右到左,呈“羽”字形;另一种是上联从右到左,下联从左到右,呈“门”字形。因视觉上更加对称,多字对联以采用“门”字形写法居多,这种对联通常称为“龙门对”。对联悬挂时一般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手札

手札,又称信札、尺牍、书札、手简等。很多历代经典名帖几乎全是手札,因此,手札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解读手札的内容,掌握手札书写的规则,对研究古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及丰富我们当今的书法创作,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古人的手札多是书信,文中的称谓和署款,每个时期也都有其特征与惯用语。而手札常见的一行长一行短或者空格缺文的格式称为“平缺式”,“平”即行文中提到受书人称谓、涉及受书人情况,或以受书人为对象时,须另起一行,与前行平头;“缺”系遇到前述情况时,不另起行,而空一至两格再书。

这种格式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书法史上的手札以行书为最常见,因其都是实用书写,是书家自然性情的流露,这种自然的书写状态,也是手札受到人们研习书法时格外重视的主要原因。

条屏

条屏,是书法作品的一种竖式形制,明清以来尤为盛行。通常悬挂在厅堂的正面或侧面墙上,也可依序分别挂在中堂的两侧。因此,条屏的条数应该为偶数,常见的为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也可以更多。

从内容看,条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组成条屏的各条内容各自独立,甚至不是一位作者所书,字体也可以不同;另一种是条屏的内容是一个整体,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

屏条每条的尺寸必须完全相同。装裱时,条屏的每条可以像条幅那样单独成为个体,也可以每条相接的地方不加边框,悬挂时拼接起来以保持整个作品浑然—体,这种形式叫做通景屏。

中堂

中堂多指用四尺或六尺等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高和宽的比例一般为二比一,可用以书写较多的文字内容,气势较为开阔。它既可单独悬挂,也可与对联相配,是书家常用的形制。书画同有中堂的的形制,最初由南“帧画”演化而来,其雏形在唐代前就出现了,但直到明代才有了“中堂”的名称,并广泛使用。中堂的书写内容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文章;字体则各体皆可。

条幅

明清以来,随着大尺幅作品的逐渐出现,条幅成为了书法作品最常用的形制。它体取纵势,上下伸展,视觉感修长,上下贯通,一气呵成。尺幅比例为三比一或四比一,甚至更长。

当下,为了增强条幅这一纵长形式的表现力,很多书家在条幅内在形式的 变 化 上 作了可贵的探索。具体如用几个扇面组合成条幅,也有用册页分块式组成条幅,也可采用不同颜色的纸组合在一起以增强视觉感等等。这些形式借助拼接和 装裱,使得作品外观更加丰富多样。

斗方

中堂的一半称为斗方,其规格为正方形。后来不论大小,凡呈正方形的作品都可归之为斗方。斗方这一形制出现较晚。随着现代居室的墙面变矮变窄,在装饰中,斗方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斗方四边相等,增加了布局的难度,书写时较难发挥,因为它既不像长卷有连绵千里之势,也没有条幅气贯长虹之感。所以,我们在创作斗方作品时,要注意在这样有限的空间、中庸的形式里制造出别样的视觉效果,比如可以在空间对比、字体变化上多些考量。

册页

册页,一作册叶,是书画作品分页装裱成册的一种形制,主要用来收藏而非张挂。唐前多兴手卷,因观赏不便,于是有人将手卷切割后装成单页;继而因单页久翻易乱,不易保存,遂将它装裱成册,这便产生了册页。

册页的页数均取偶数,可四页、八页、十二页、十六页、二十四页,甚至更多。因装裱形式的不同,册页可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等等。

手卷

手卷亦称长卷,为横幅,画面窄长,不能悬挂,用手展阅,故名手卷。

落款篇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格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上款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称谓

1.平辈或小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2.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贤)弟。

3.老师对学生: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4.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时间

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时季的雅称

农历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农历十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农历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其它篇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

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历来晋碑难得。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篆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参见“碑学”。

碑学

①亦称“碑版学”。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勒石

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朱背

亦称“背朱”。即“勒石”。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

帖学

①损崇尚魏晋以 下,如 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

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

南帖

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多为启牍之帖,故名.

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响拓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响拓亦曰“影书”、“影覆”。

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

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称“洗碑”

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

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