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2019-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拥有温暖的家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通过倾听别人,也许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在安慰或者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都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二.给他人反馈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

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他人的观察,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他人的请求

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

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作家约瑟夫·坎伯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关于劳资谈判的研究显示,如果双方同意在作出答复前先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那么,达成协议的时间将可以比平时缩短一半。

这种表达方式真的让人感觉很暖

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讲话。”

我:“听起来,你很失望。你需要体贴,是吗?”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三.保持关注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四.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选择大声地提出请求或者换一个环境

小结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乐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