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让我们一事无成
心理学领域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表现为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曾经针对人类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分为三组,第一组置于噪音的环境中,并且无法改变噪音,只能听着;第二组也在噪音的环境里,但是他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令噪音停止;第三组则被置于没有噪音的环境里。
实验发现:第一组人最初在无法忍受的噪音中,试图消除或者躲避,多次努力无效后,就失去了尝试的动力。即使后来为他们提供了消除噪音的方法,他们也不会去采用,而是习惯性的忍受噪音的冲击。而第二组和第三组都不存在这种消极放弃的态度,总是积极的去改变客观环境。
这个实验体现的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经历失败与打击之后,被习得性无助效应“俘虏”的人,不仅在自己被打击的事件上失去努力的愿望,而且在其他的事物上,也表现出消极颓废,失去学习进步的动力。
上述的实验人员后来又进一步作了扩展:
实验的实施者设置了一个需要简单学习才能完成的小任务。第二组和第三组人员都很顺利的通过学习,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而第一组人却放弃了学习,未能完成任务。
这就证明,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态以后,会影响到他在社会活动中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呈现出全面的颓废、不思进取的状态——不再对新事物感兴趣,放弃一切尝试和努力,逃避责任,不敢担当,形同废人。
这种情况在一些宗教团体内表现的特别突出。传教者告诉信徒,这个时代非常的危险,已经进入不可挽回的末世,我们自己也很愚蠢,充满罪恶,根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什么,甚至一个简单的志向都不能升起来,只能靠着对拯救者的忆念,得到临终时的接引救济。
在这种习得性无助化的反复洗脑后,这些宗教信徒们渐渐放弃了一切积极的心行努力,变得怯弱、封闭、敏感、麻木,乃至于对拯救者的忆念之心都很难坚固,常常怀疑自己的忆念是否有效?自己这么差劲,拯救者会不会在自己临终时来接引自己?
传教者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让信徒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对拯救者的忆念,而对信徒学习其他事物表现出坚决的否定和打击。但是,长此以往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反复被打压的结果,让信徒变成了废人。尽管传教者反复强调拯救者无条件的恩赐,信徒们也很难真正的相信了。
习得性无助式的训练,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去发现,积极的去改变。包括审视我们自己,是否已经被这个魔咒所控制了呢?这很有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