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360 新上线的雷电手机搜索?
评价雷电搜索,不单单从该项目的上线背景、花边新闻出发,而是应当从产品体验、产品定位、发展路径着手。我从自己对搜索产品的思考谈一谈雷电搜索,权当抛砖引玉。
总结开来,雷电搜索想要做的,是做一个让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更注重内容本身、而非内容载体的可以满足其大多数需求的产品。
为何说这是做雷电搜索的目的,让我们从移动互联网的不同内容载体的特点说起。为了方便理解,我分为三个部分来描述:
- 移动场景内容载体的现状
- 移动场景内容载体发展的趋势
- 由内容载体演进得出的可发展的产品方向
1.移动场景内容载体的现状
当前人们日常接触到的移动互联网内容载体,无外三种:Native APP、Web APP、普通网页(文件)。
其中:
-
NatvieAPP:目前最受用户认可的内容载体。最近91的高达19亿美金收购价格也证明了NativeAPP的价值。但是其面临的问题一,是信息的孤岛化——由于应用开发没有统一的检索接口规范,其内部信息几乎封闭在应用内。这种非REST架构的载体形式对搜索引擎极其不友好(我们现在没法在百度和Google里搜到唱吧里某个热门用户的歌曲)。问题二,NativeAPP安装部署在这3类里最为复杂,需要从渠道获取安装包,升级时需要重新下载。
-
WebAPP: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精确检索。在百度里搜“快递”“天气”,展现出来的特型都是由WebAPP构成,交互比简单网页丰富,不用下载,点开即可使用。缺点是也缺乏一套统一的检索接口标准。
-
普通网页(文件):最容易被精确检索的——得益于勤劳的spider,成熟的网页、文件数据抓取技术帮助用户迅速抵达内容的深处;但在移动场景下,除了一些大型站点和移动用户较多的站点,各家对移动网页开发投入有限,大多数网站的在移动设备上浏览困难、移动化程度不足。同时,由于PC网页本身存在一定的冗余数据,在被搜索引擎收录并展现时提取出的摘要信息很难精准对应用户搜索意图。
2.移动场景内容载体发展的趋势
说完了三种内容载体的特点,可以看出:
-
Native APP交互最为丰富、但分发是个大问题;
-
Web APP交互能力较强、下发障碍较小,随着HTML5和3G乃至4G的普及,越来越炫的效果会出现在用户的手机浏览器或者其他容器中,但当前对流量、浏览器的依赖,以及缺乏一个统一的功能/内容检索接口标准、以及合适的推广渠道,都是其使用份额进一步增长的屏障;
-
普通网页(文件)一来离用户使用习惯较远,二来格式不一,三来移动站点的高质量数据沉淀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不少在PC互联网时代的专业类资源分布其中,待进一步挖掘。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为什么你老在谈数据检索,难道搜索引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这么重要?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把眼光投射到早期的PC互联网时代:最早的互联网内容完全由门户把持,看新闻去新浪、邮箱用网易、校友录去chinaren——大站点可以满足网民基本也是大部分的需求。随着中小型网站的崛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的垂直内容涌现,传统门户一来很难将其分别收编,二来自己也没精力投入人力物力专门做某些细分类。这是才迎来了搜索引擎的春天。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导航站备受欢迎(就那么几个常去站点,都列出来就是),而后来搜索引擎逐渐普及的原因。
回归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内容多吗?渠道运营人员张口都能说出商店里有XX万个应用、XX万个开发者,但问问用户就知道,其实常用的,也就数得上来的那几个几十个,这个时候像极了早期的PC互联网,因此捧红了应用商店——如果把一个个APP的icon当成hao123上的文字链,应用商店不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导航站吗?当越来越多的移动开发者进军细分领域,搜索的需求就会越发凸显。可以预见的是,当生成、发布移动内容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家、普通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提供者)开始通过移动设备产生内容,搜索的需求会变得更加旺盛,这时对内容载体的控制、对内容载体标准的争夺必将白热化——只有如此才能和PC时期的百度、Google一样,确立内容被索引收录的标准,同时通过建立用户渠道优势,分发需求,从而成为流量的入口。
3.由内容载体演进得出的可发展的产品方向
各家公司的PM想得比我清楚,因此我们看看同为国内做搜索引擎的公司,百度、腾讯、360是怎么玩,怎么提前入场准备设立标准的。
首先看百度:NativeAPP方面,收购91、发展应用搜索,增加自己对应用分发的影响力;WebAPP方面,推动SiteApp(一种帮助开发者将普通网页转化为符合百度数据规范的移动站点的技术),帮助传统互联网站长转换自己的站点为一个可被检索的Web APP,同时通过阿拉丁特型在搜索结果中展现开发者的特定功能WebAPP,帮助开发者低门槛加入百度生态。普通网页方面,推进自己的移动网页转码技术。在这之外,应用内搜索(in-App Search)促成NativeAPP信息可被检索,PCS(个人云存储)以及各类云能力输出帮助开发者的同时,也把开发者的应用内资源的检索规范化标准化了,为日后的检索埋下伏笔。
腾讯则是采取了另外一个路数。由于微信的存在,前文说到的“用户渠道的优势”腾讯已然拿到,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互联网从业者、媒体从业者、O2O生活服务从业者、电商从业者”这些广义上“开发者”眼中的香馍馍,企鹅兄毫不客气:微信开放平台(在微信内引用第三方NativeAPP中的内容)帮助用户搬运内容到微信内,公众平台让开发者在微信体系内自动产生高质量内容;同时对第三方网站、不符合腾讯生态发展的内容源、公众号进行屏蔽或者打压:一方面借助微信流量引入开发者已有的内容,另一方面鼓励在平台自制符合腾讯规范的内容。这种规整的数据,为未来腾讯做内容、功能的检索,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最后来看360,移动领域,除了安全卫士和手机助手,雷电搜索之前,似乎很难看到360在移动搜索领域采取的动作,大张旗鼓的雷电搜索,目的到底为何?
回顾上文,百度采用的是“Native APP、Web APP 、网页”往结构化数据或者移动网页上转化的思路,腾讯采用的是设定标准、帮助开发者内容转化成结构化数据的思路,那360下的是什么棋?
回到产品本身,雷电搜索讲需求分为“软件、游戏、电子书、音乐、铃声、壁纸、主题、论坛”等垂直类目,除了游戏、软件,其他均为传统互联网上已经高度结构化的数据(文件)。游戏、软件作为Native APP,展现上还是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商店(也可以说是导航站)的模式,但是联想起目前应用分发渠道的现状(参见我之前对应用市场渠道现状分析的知乎问答),在应用分发能力上占据第一位置的360,对开发者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如果360把是否将NativeAPP内的数据以规定的格式提供当做手机助手当做APP是否收录、排序调权的重要参考指标,那么很多应用开发者就会扩展分发而将数据整理好提供给360,方便后者检索。
想象一个这样的需求,身处异地,想找一个餐馆,原来我们是通过下载大众点评APP,然后在应用内查询餐馆地址。而在未来,我在雷电搜索里输入餐馆名称甚至“口味不太辣、人均消费90元以下、距离我不超过5公里、不需要排位的西餐厅”,雷电也能给我找来一大堆结果,并标识“来自大众点评”。至于这些操作,是发生在Native APP、某个网页,who care?而此时该需求偏偏不太可能是在360手机助手或者安全卫士里发生——先前太成功的产品定位反而成为之后产品发展的桎梏。
雷电搜索,正是360用来展现其收录的规范化、格式化数据的第一个实验性产品形态。作为移动搜索,他没有必要非要像百度移动搜索,而是采用了网址导航+应用下载站的形态——先看看用户的反应,再逐步调整。既然一开始定位是搜索,那么便大得足够容下所有需求。如果360成功通过控制应用分发,获得了内容收录的主动权,那么手握丰富的资源,加上自身良好的渠道做推广,便足以让雷电搜索这个产品满足移动用户关于信息获取的绝大多数需求。
文章的最后不妨大胆猜测下雷电搜索的下一步动向:首先自然是推出一个Native APP,借助渠道之力快速堆起装机量。同时以标准接口的形式吸纳“电子书、铃声、音乐、壁纸、主题“类资源开发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置换条件极有可能是APP换量。接着便是在Native APP开发者里,就最主要的资源分类目引入,各个击破——可以想见视频、LBS服务都将是下一步重点(这些都是当前移动场景下人们的主需求)。
雷电搜索,有意思。且看各家如何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