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必须赞简书电影电影

我打赌这片三天后一票难求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232人  Sir电影

今天除夕。

相信回到家的同学们,已经该见的见了,该吃的吃了......

最开始的兴奋劲已经快速消耗成了“葛优瘫”的养猪模式。

年还没过,已经腻了?

大菜还没上桌呢——

眼瞅着史上强春节档,Sir就无比兴奋。

今天,先上一盘硬菜。

它出终极预告的时候,Sir就掩饰不住激动写过一篇。许多毒饭还在犹豫:是不是期待得太早了?

看过片后,Sir更肯定,它绝对要炸。

请扶稳坐好——

《流浪地球》

正式聊它,Sir必须先收一收震撼、兴奋、感动。

不如,就先看看这四个字的片名。

暂时收回对原著设定的默认,把片名一刀分开——地球、流浪。

相互陌生的两个词。

一个听起来很大,是人类生存300万年的家园。

一个听起来很小,关乎个体存亡,孤独且狼狈。

放一起,有点违和吧?

但《流浪地球》告诉Sir,将这一大一小经过组合,从意象成为影像再展现在银幕上时,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震撼。

Sir必须从这个镜头说起——

“地球发动机”,一个高达11公里的钢铁巨兽立于天地之间,吞食石头,通过重聚变产生强大推力。

此刻它刚刚点燃,喷出的离子光柱,由红色变为全功率燃烧下的蓝色,向天空喷射。

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这道蓝色直射云霄。

完美还原原著里“上帝的喷灯”。

这样的宏大,还属于地球。

同一个镜头,当视角上升穿过大气层,环绕过一万个地球发动机组成了壮观的光阵。

镜头没有为这壮观多做停留,再次飞速攀升——

一片荒芜的宇宙中,“小小的”地球缓缓驶过,速度让大气层甩下一段若隐若现的尾巴。

太阳在身后,越来越小。

上一秒钟那些直射云霄的擎天光柱,变成了点点幽光。

空旷的宇宙,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正孤独地漂浮着。

这样的渺小,同样属于地球。

一套长镜头在窒息一般的冲击感中结束,Sir憋在嘴里的“卧槽”却讲不出口。

在Sir想到合适的形容词之前,片名缓缓浮现在地球周围——“流浪地球”

一场宏大与渺小的生存竞赛,这样的震撼太刘慈欣。

今天,Sir不再去聊“国产首部”的情怀滤镜,也不再重复刘慈欣冰冷的宇宙哲学。

只说电影,《流浪地球》到底厉害在哪里?

已经多次介绍过《流浪地球》的原著设定了,Sir这次简短一点——

太阳眼瞅要玩完,地球随时被吞没。

一万多个大喷灯,决定推着地球跑。

当之无愧,科幻片。

第一重的征服,就是视觉效果

即便脱下国产两字的前缀,放眼国际顶尖,《流浪地球》的特效,也无疑是惊喜。

在点映场看到一半,Sir就萌生了在IMAX巨幕之下二刷、三刷的念头。

小说里,科在于实,幻在于虚。

而电影恰巧相反,宏大幻境之前,需要先让细节真实落地。

说白了,就是先用真“骗”你入局

像把地球发射升空,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精雕细刻。

从为地球救援队员精心设计的外骨骼装甲,到未来感与工业感兼具的重型运载车;从地球发动机钢铁巨兽,到未来宇宙空间站。

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

将幻想落实于细节,用细节呈现质感,一个末日世界徐徐展开。

从细节上一点点累积起信服力,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沧海桑田。

打破常规,大胆构建令你瞠目结舌的奇观。

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你熟悉的场景不再熟悉。

终于,轮到国产电影“毁地标”了。

(暗搓搓地想鼓掌是什么心态?)

刘启从地下城乘坐电梯,来到了我们最熟悉的地表世界:长城、国贸、中央电视台、东方明珠......立于冰封世界。

除了大场景,还有小细节。

这些景点可不是用来拍照合影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将你送入那个存在于死亡边缘的末日世界。

如果换做一般的灾难片,完全可以就此止步。

但《流浪地球》从小细节,到世界观,都是憋着下一盘大棋。

第三步,偷天换日。

与你熟知的国内外灾难大片不同——

不是一场怪物危机,不是飞船漫游,甚至也不是全球灾害。

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天体级工程。

基于原著2万字的编年体大纲,《流浪地球》大刀阔斧地改写情节、凝聚力量,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末日”。

生死倒数,来自木星。

受木星引力增强影响,地球将于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

(飞了一半的地球,竟然要被木星嗦了?又暗搓搓地觉得爽是什么心态?)

木星,物理课本上你见过。

但你确定,你认识它?

如Sir之前介绍的那个镜头一样,宏大与渺小的强烈对撞,再次上演。

在空间站上,望向木星,是滚滚涌动的云层。

站在地球上,抬头望向天空,是被放大一万倍的木星红斑。

最令人窒息的还在后面——

体积相差1316倍的木星与地球之间,因引力作用,拉扯出一条大气脐带。

绕其旋转的地球,即将被木星捕获。

什么体验?

当视角不断在宇宙中切换,除了画面的直接冲击,更在于它的后劲。

一次多重视角下,宏大与渺小之间的再次辩证。

仅就特效而言,《流浪地球》不光值得你贡献一张IMAX票。

除了中国内地,《流浪地球》也将于2月5日在海外IMAX影院同步上映。

这次出口,够硬

除了归功于特效上的呈现,更是脱胎于影片疯狂的设定——一场国产的科幻史诗。

这一次,“国产”绝非贬义。

当影片还在前期筹备时,导演郭帆拿着剧本,前往工业光魔敲定特效工作。

他没预料到,外国人接过剧本时的费解与兴奋。

“为啥要带着地球跑啊?”

大费周章地带上家园一同逃跑,这样的设定在西式科幻中难以寻迹。

溯本求源于西方神话传说,关于灾难的神迹,也大多与逃亡相关。

诺亚方舟、摩西分海

而《流浪地球》的尺度更大。

它讲述的是一场需要一百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是不是听着就很中国特色)

面对灾难的人类,决定动员全地球的力量,集体逃离,开启了长达2500年的漫游。

2500年,单看没什么,于宇宙而言也不过一瞬。

但对人类来说,这几乎是先前人类文明的总和:从古希腊、春秋时期,到如今你在手机上看到这些文字,巧了,也是2500年。

直面残酷,想打造小概率的奇迹,相信希望传承,相信人定胜天。

电影中也是如此——

当危机出现,一个个地球救援队进行着“过饱和救援”,为35亿人用命博得一丝希望。

这种恢弘,你能在东方神话里找到太多雷同。

如愚公移山,如精卫填海。

如此设定,除了拉近观众距离感的同时,也深深地触及到作品思想的核心——

刘慈欣曾承认,原著小说的设定更偏向于一种意象。

(《流浪地球》)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

这种意象,不是单个情感的全盘掌控。

而像是一种对抗。

宏大与渺小、理性与感性、宇宙的冰冷与渺小人类的希望。

这样的对抗,更加激烈地表现在了《流浪地球》的电影中。

粉碎希望的,不止是冰冷宇宙。

先地球一步升空的“领航员空间站”,除了为承载着35亿人的地球领航,也肩负着一个特别的计划

具体的细节,Sir不剧透。

只能说,在“文明”优先级的排列之中,为了延续火种,它义无反顾选择了理性。

理性得冰冷而坚硬。

但人,终究不可能抛弃的希望,将在何处化冰点为燃点。

《流浪地球》给出的理由,同样很中国——

家庭。

听起来很主旋律?

事实上......确实很主旋律。

不得不说,会让一部分忠实书粉产生质疑:这与大刘作品绝望的灰色质感背道而驰。

但也别太灰心。

Sir没法否认,“家庭”元素为原著中铺天盖地的绝望,找到了平衡。

如果,处理得当——

冰点,就能变成燃点。

举一个例子吧。

主人公刘启从高处坠落,防护服的头罩碎裂,最后一套屏障消失,身体急速降温,生命危在旦夕。

在一旁的妹妹会做什么?

是哭,是喊,是就此放弃?

她的选择,是伸出双手,笨拙地去遮挡大面积的缺口。

有用?怎么可能......

对于物理常识而言,这样的“希望”,是一种笨拙。

但这不正是我们家人的模样?

对于家庭而言,这不能被物理解释的希望,是一种本能。

这样的本能,使原著中浪漫的一面,因为家庭落地生根。

即使冰冷的理性褪去了一层颜色,却让希望在别处传递出烈火。

是的,传递。

即便是在末日,也会在父辈、子辈之间传递。

许久未见的吴孟达达叔,已经成为了“姥爷”

末日当前,救援途中尽全力保护着孙子、孙女,无形之中,把对家园的情感交到了后辈手中。

太空站中,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

面对文明指派的“新任务”而沉默

但,家人的一声呼唤,让他扭转了想法。

屈楚萧饰演的儿子刘启

分隔十七年的父子,最终因共同的信念站在了一起。

也正是他接过由父亲传递而来的希望,点燃了天地的距离。

家庭,是文明的最小细胞。

它虽然小、会分裂重组、会衰老淘汰。

却能遗传希望,重塑宇宙的冰冷法则。

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在钢铁外壳下留着一颗温情的种子。

那粒种子,是让人不再向宇宙屈服的亲情。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即便摘掉“国产”二字、褪去原著光环。

它也是一部精彩、宏大的太空科幻作品。

在它身上,你能明显感受到,在国产电影工业体系不断成熟的今天,创作者积攒已久的野心。

当然,这野心,有底气。

没有全额押注影片宣传的正面战场,单凭游击战式的点映积攒口碑,寄希望于逆势翻盘,与去年的《红海》颇有几分相似。

《流浪地球》戏里戏外,都是背水一战。

预告片旁白: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弹幕:我选择买票

如同去年预言《红海》一样,Sir想再做一次预言。

中国科幻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他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高度。”

它赞叹的,是刘慈欣和他领航的中国科幻文学。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4年过去,再过几天,这句话可以换成——

“它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高度。”

夸张吗?

等到电影上映那天,搞不好你会被更夸张的赞扬刷屏。

也许你仍能从中看到剧情、台词、表演有待进一步打磨,但相信这些都无法掩盖住更值得激动的一件事——

科幻。

中国这次终于硬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