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忙星

艺术品的诞生,是为了满足需求

2020-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昱Leo

我到现在已经听了100多节西方艺术课,有一个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艺术品的诞生,是为了满足需求。

01

以前总以为艺术品,是一种情感的产物,是艺术家把自己想要传递的情感和观点,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表现出来。

但是了解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是怎么诞生之后,发现这个认知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无人不知的《蒙娜丽莎》,是有钱人家的订单;更伟大的《最后的晚餐》是教堂下的订单。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也是教堂的订单;拉斐尔最强的作品《雅典学院》,是教皇宅邸的装饰画。

完成这些作品的时候,首先是要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这个订单想要的效果,其次才是融入自己的观点。

这些订单因为大多数都是教堂下的,所以有很多的禁忌,创作题材也很有限,大多数都是神话。

在这种条件下,还能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不愧是称神的艺术家。

02

当然,如果只追求客户的需求,那就很难有伟大的作品,只不过在那个时期一味追求自己的艺术观点,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世界三大名画《夜巡》,这就是一幅因为当年伦勃朗“作死”而创造出来的名作。

荷兰当年的自卫队,总是站在时尚前沿,队员们都特别讲究穿着打扮,如果当年有手机,他们估计会整天自拍。

但是当年没有手机没有相机,怎么办?于是他们凑钱请了伦勃朗帮忙画一张集体自画像。

这个用户需求很明确啦,自画像嘛,虽然是集体的,但是每个人出钱是一样多的,而且也都希望自己英俊潇洒的样子能被很好地画出来。

然而,伦勃朗只考虑了构图和光影的美感,有些人只露出半张脸,甚至有人被其他人的手挡住几乎整张脸……

结果,这群人不肯给钱了,伦勃朗也理亏,不仅要不回酬金,还搞得官司缠身。最后,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后半生穷困潦倒。

那些厉害的艺术家之所以厉害,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把客户需求和自己的艺术追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画出佳作,同时还有饭吃。

03

当然,如果想要有饭吃,也可以换个思路,让自己已经画出来的作品,变得更好卖。

这个就要向毕加索学习了。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他刚到法国巴黎闯荡艺术圈的时候,完全没有名气,所以一幅画也卖不出去。

还好他不只是个艺术家,还有超强的商业头脑。

他雇了好几个大学生,每天到巴黎的画店里面逛,离开之前问老板:“你们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

第二天,又是别的大学生:“请问,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 “又是毕加索,我不知道。”

第三天,“请问毕加索的画到了吗?” “我不知道,毕加索到底是谁啊?”

……

最后,变成画店老板们到处问哪里可以买到毕加索的画,他打算进一些来卖了。

这时候,毕加索才大摇大摆地带着自己的画,出现在巴黎的各大画店里。

04

这些故事,都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做课程的时候,其实也像是在创造一个艺术品。

课程开始设计的前提,是因为有需求。

但是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我不仅满足大家的需求,还要跳出需求本身,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把我的观点,我认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内容融合进去。

而且还要懂得,怎么把这个课程的价值,更好地传递给大家。

感觉这就像是武功一样,要游走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