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蒲公英
“前半生”,这个词从年仅25的人口中说出,似乎有些滑稽。说青春伊始,又已经临近30大关;说青春谢幕,似乎又为时尚早。这个尴尬的年龄段,真的很难妄下定义。
如若,你硬要在长者面前倚老卖老,那你定会获得无尽的嘲笑:“小样儿,就你这样儿,顶破天也就才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何来的半生?”
可,事实上,每个生命的长度都千差万别,不是吗?幸运的少数,长命百岁;不幸的少数,人命危浅。谁都无法预知,谁都无法改变。
就我而言,18岁前,浪费了17年的光景。
(幼儿园)
大概是5、6岁上的幼儿园。一个闷不做声、不爱表达、唯唯诺诺的小女孩,无特长,无爱好。凭借着成绩,偶尔在老师面前刷刷存在感。拿到小红花,渴望被关注,被表扬,所有人的都不以为然。之后,觉得也就没什么努力的争取的意义了。从小就独立,别人家的孩子上下学家人都会接送,只有我拖着书包屁哒哒的一个人回家,父母该上班的上班,该打麻将的打麻将。以至于,我学会了在风雨里奔跑成长。
(小学)
小学的几年里,只有一年级成绩还不错,之后就是惨目忍睹,一落千丈。再加上打小放养式的家庭的教育,玩儿心特别的重。放学前就同小伙伴儿相约,回家书包一扔,不见人影。掐着爸下班的点儿,在他回家前快速结束活动赶回家做作业。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原本天衣无缝的计划,还是被爸逮了个正着。几次都是奶奶护着,不然呀,会被鞭策的够呛。依旧本性难移,改不了贪玩儿的习惯。就这样,被父母订上了标签“成绩差”“不听话”。
(初中)
勉勉强强升学到初中,还是属于差类的那种。我的自由人生,算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的吧!寄宿在学校,每周五才回家,每周拿着限额的50元的生活费潇潇洒洒。然而,这50元包含:往返车费12元,一周5天生活费。好像当时,学校一份早餐1.5元,一份午晚餐2.5元(小炒另算),每周正常餐食花销就要32.5元。而那个刚迈入青春期的女生都爱臭美(估计也有吸引异性的意思),介于学校明令禁止,染发、化妆倒还不至于,不过就是在穿着打扮上相互的攀比。我也是这大多数现象中的一员,若那周给自己购置了新物件,每天几乎吃着馒头稀饭过日子,想着就当减肥吧!偶尔,结余出来的部分就给奶奶买买她爱吃的零食,冬天的棉鞋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我是诧异的,仅仅50元,我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财务规划力?
(高中)
年龄在长,胆子也在同步。学校规定寄宿生是不可以出学校门,身为住读生的我,可以为了赴同学的约会,跟其他班同学借来走读生的出入证,混进密集的放学大军里,逃出学校;馋学校门口飘来的酸辣粉,又介于不能出校的束缚,在周日来学校前就问好了酸辣粉老板的电话,订好后,从靠学校外围的寝室拿绳子吊来,幸运地是每次都顺利通过;高二下,就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起谋划着高三外宿租房的事情,我试着打电话给爸沟通,结果被骂的狗血淋头,不仅仅如此,之后经常还打电话来查岗,这件事情,到现在他都还耿耿于怀;上课,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选择一睡了知,甚至在十字绣风靡的时段里,无聊到背着老师秀起了十字绣.....到考试前再来抱抱佛脚。至于成绩嘛,不用说就一目了然。
17年,这算是我记忆里的青春,浑浑噩噩,叛逆,无追求,无动力。一切,最尴尬的就是填写资料“兴趣爱好”一栏,每次都是毫无说服力的陈词滥调——“听音乐”、“爱运动”。
18岁,算是人生的转折点,我才懂得了善待时光。
尝试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跟一个眼神就可以威慑到我哭得严父对话,尽管起初他依旧放不下他口中所说“我是你老子,你就该听我的”这样的观念。还好,我不放弃不退让,慢慢有了改观,可以就事论事,不把他是我长辈这样的标签强加进来,我们开始了平等的沟通;一则高考升学新闻,激发的大学梦,拼命学习,幸运如约而至。
上大学后,逼迫发展特长,发掘爱好。远离温床晨起跑步,记单词;闲暇时间,泡图书馆,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参加主持人的海选,并顺利完成活动主持;各种院级、市级、国家级写作比赛,并取得成绩;文学社的期刊出刊;各类公益活动;四处找寻兼职;20岁生日当天第一次翻围墙;接受适应每个人的缺点.....这感觉像人生开了挂一般惊叹。
我平淡无奇的前半生,却给生命留下了可轻可重的一笔,在未来前行的路上多多少少都是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