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生算法”公式你应该时常翻来看一看
这篇文档是一篇有价值的分享,是万老师总结的,思维的“快捷方式”,用来帮你做出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决策。
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
------------《未来简史》
“意识”就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你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
所谓敏感度,有两层意思:
- 第一,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
- 第二,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 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产的熊猫粪茶 —— 就是用熊猫粪做肥料种植的一种茶。
赫拉利说,早年你就算给他一杯用明朝的茶碗盛的熊猫粪茶,他也无法分辨出其中感觉,跟用纸杯装的普通茶叶有什么不同。但现在他能体会到其中有巨大的区别。
换句话说,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在用体验改造自己,通过不断的体验能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好目标 = 难度 X 具体
好目标的要求就两条:第一,要有难度;第二,要具体。
首先是难度。有多个研究发现,目标的难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和最终绩效就越高。当然如果难度太大,到了员工的能力范围之外,那他明知完成不了可能索性就不干了。但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目标难度基本上和绩效成正比。
其次是具体。很多人激励自己和激励别人的话是“你要尽最大努力”、“一定要做到最好” — 这些其实都是空话。多好才是最好?如果目标不具体,人们根本不会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最好,更可能是做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程度就算了。
但是只有具体也不行。像SMART目标那样,人们可以制定非常具体,但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应付了事。
有难度,又具体,这就把SMART和Stretch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目标。有难度,这就符合“拓展性”的精神,而SMART系统,可以视为是一个“书写”目标的标准方法。一个目标只有符合SMART的要求,它才是最具体的。
其实也只有符合了“难度”和“具体”这两个要求,制定目标这个动作才有意义。最后目标的效用,大概是个乘法关系,就好像体操和跳水比赛的得分等于难度系数乘以完成度一样,我们大概可以说
数学期望 = 成功的收益 × 成功的概率 - 失败的损失 × 失败的概率
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选择,如何清晰的计算他们的期望值呢?怎样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个选择的“数学期望为正”?
—— 没有简单通用的办法。数学期望是非常可贵的知识,有时候花多少人力物力做研究,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数学期望。
对日常生活而言,要点在于我们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精确知道一件事的数学期望具体是多少,我们只要大概估计一下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决策了。
数学期望 = 成功的收益 × 成功的概率 - 失败的损失 × 失败的概率
仅仅是看一眼这个公式,你就能得到有益的人生教训。
- 第一,好事儿不等于万无一失的事儿。一件事有失败的可能性不要紧,只要满足 1)数学期望是正的,
- 2)哪怕失败了也可以承受,那就值得做。
所有收益大的事儿都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你能不成承受这个风险。
第二,有些事儿失败的损失几乎是零,那么即便这件事失败的概率很高,也值得一试。问问题就是这样的事儿。很可能对方不知道答案,但如果他知道,那可能就给你一个关键信息;而就算他不知道,你问一下也不损失什么。
第三,如果成功的收益很大,失败的损失也比较高的话,每一个更精确的概率判断都价值连城。那这时候就值得投入很多功夫调研了。最简单的调研就是问问过来的明白人 — 如前所说,问个问题你又损失不了什么。
亲密良好的关系 = 开放 + 响应
响应 = 理解 + 接受 + 关心
希思兄弟总结维系个人关系的秘诀,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 ——
亲密良好的关系 = 开放 + 响应
所谓“开放”,就是互相不设防。我告诉你一个我自己比较隐私的事情,向你暴露一个弱点,然后你也向我暴露你的一个弱点,这种不设防的感觉能迅速拉近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你只要主动来一段难过的情感流露,马上就能拉近跟一个陌生人的关系。
那么两个熟人之间,怎么长期维系亲密关系呢?关键词是“响应”。好关系来自互相之间不断的响应。
这是一个叫哈里·赖斯(Harry Reis)的社会心理学家2007年提出的理论。他的洞见是,好关系的关键是“我们互相对对方的响应的感知”。我能感知到你对我的响应,你能感知到我对你的响应,咱俩就是好关系。
而所谓“响应”,由三点组成:
- 理解。你了解我,而且你还了解我自己是怎么看待我自己的,什么东西对我最重要。
- 接受。我想要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得对此表示尊重。
- 关心。就是在各种场合下,一旦我需要什么帮助,你得帮助我。
刚才说集体凝聚力的时候,我们说的目标感、共同奋斗、协调一致都是“无私”的品质,而现在你看,个人关系里面可都是非常“自私”的,“响应”的这三条都是以我为核心,是“我、我、我”。当然,我对你也得这么响应才行。
没有响应就没有好关系。比如你和一个室友同住一个公寓。如果你做什么事他完全不在乎甚至根本不知道,你跟他说你的什么梦想、你喜欢的品牌、想去哪里玩他嗤之以鼻,你有什么困难他从不帮忙,那你们两个人就算整天泡在一起也肯定不是什么好关系。
成功 = 天赋 + 运气
**大成功 = 多一点点天赋 + 很多好运气 **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对回归平均有个很好的解释。想要理解回归平均,你得理解上面这两个公式。
你得承认运气的作用。
成长 = 压力 + 休息
《巅峰表现》的两位作者考察了长期保持状态、甚至40多岁了还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也考察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发现他们的行为规律有共同之处。一个关键,是节奏感。总结成一个公式,就是:
成长 = 压力 + 休息
这里的压力并不一定是外界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为了提高水平,故意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说白了,这就好像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故意对身体的某个区域进行的“打击”。
而如果你考察那些保持可持续状态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方法其实特别强调休息。他们会在高强度训练之后安排正式的休息和非常简单训练。总结来说,高水平训练流程是这样的 ——
- 1.确定你要练什么;
- 2.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压式的训练;
- 3.休息和恢复,让身体能适应变化;
- 4.重复上面过程,但这一次的强度要略高一点。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关键词是“恢复”。这个道理我们以前也说过,当然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能恢复过来,就是反脆弱,会变得更强大;恢复不过来,就练废了。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喜欢 = 熟悉 + 意外
你之所以觉得这个东西美,是因为你比较熟悉这个东西。这个效应叫做“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我们这里说的美未必是高大上的那种美,简单说就是你喜欢,你觉得好看。心理学家在无数的实验中让受试者选他喜欢的东西,最后选出来的都是他熟悉的东西。所以多看效应的意思就是“看得次数多了就喜欢了” — 也可以说是“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但熟悉和重复还不一样。重复会导致审美疲劳。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意外的场合,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你才会特别喜欢它。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他乡遇故知”。反过来也对 — 如果你整天面对一个熟悉的事物,哪天它突然给你来点意外小惊喜,你也会感到它特别美。
所以你要在新奇和熟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我们并不喜欢完全陌生的东西,我们总希望能从中发现点熟悉的元素。
人确实喜欢新奇的东西,但如果东西过于新奇,又会让人感觉到害怕。所以他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而且还专门有个英文缩写来命名这个原则,叫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的设计特别大胆,而观众还立即就能理解。
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往往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贝叶斯公式
用一句话概括贝叶斯思想,就是“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贝叶斯公式是这样的 ——
贝叶斯1.jpg
右边乘法的第一项 P(B|A)/P(B) 有时候被称为“似然比”。那么贝叶斯公式可以写成
贝叶斯2.png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观念更新”的公式。P(假设) 是你的老观念,新证据发生之后,你的新观念是 P(假设|证据)。新观念等于老观念乘以似然比。
你的观点,随着事实,发生了改变。
《原则》四大公式
Dreams + Reality + Determination = A Successful Life
梦想 + 现实 + 决心 = 成功人生
Pain + Reflection = Progress
痛苦 + 反思 = 进步
Shaper = Visionary + Practical Thinker + Determined
塑造者 = 远见 + 实践思想家 + 决心
Idea Meritocracy = Radical Truth + radical Transparency + Believability-Weighted Decision Making
想法精英政治 = 激进的事实 + 激进的透明 + 可信度加权决策
通过这些公式想必你肯定有很多思考,成功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成功人士,也会让你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