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9|思考:从孩子的玩耍中,窥见专注力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迟到千年C

No.79|思考:从孩子的玩耍中,窥见专注力

迟到千年/2022.12.17

孩子玩耍的时候,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全情投入等形容,绝对贴切。他们尽情享受着当下玩耍时刻的快乐。

但又有一些场景下,比如看书、比如学习,他们可能又并非全情投入,总是一会儿拿个东西、一会儿上个厕所。似乎,专注力并不喜欢类似于像看书、学习这种脑力活动。

我家的孩子正好三岁多,他于玩耍时绝对地全情投入,看书时有时全情投入,有时三心二意。

结合着《认知觉醒》一书中的观点,从这么小的孩子的专注力的表现中,其实能够揭示出很多知识点来。

首先,理智这个词汇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显然不受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智。所以,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所控制,享受及时的快乐、驱易避难。孩子们并没有在玩耍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比如明天就又要上幼儿园了,所以他们总是极度专注地玩耍。

一个人处于极度专注地状态时,也就是让自己身心合一地处于当下,享受着当下的力量。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正是因为身心分离,明明身体正在看书,心里却想着明天工作汇报的事情。仔细检视脑子里的这些声音,可能会发现这些声音或画面,大都是关于过去、关于未来或关于幻想,没有一个是当下时刻。

其次,尽管孩子玩耍的时候,大人们的感受是一刻都不停歇,但只要细心观察,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是有片刻的停顿和休息的,并不是一直让自己处于亢奋的状态。而这种片刻的停歇与休息,正是“主动休息”的逻辑。主动休息,让自己的精力恢复,能够继续保持专注。

第三,孩子全情投入玩耍的内容是有讲究的。普遍的一个现象是,低龄的孩子喜欢跟着大龄的孩子玩耍。

为什么呢?

大孩子玩耍的内容,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开启了他们新的世界,而这个新的世界的内容正是低龄孩子玩耍内容的“舒适区边缘”。不妨仔细看看,低龄孩子选择大龄孩子玩耍的项目,一定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便可做到的,他们够不着的项目是不会尝试的。

所以,从他们玩耍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一味的太简单和重复的内容,无法吸引他们持续专注地玩了,正是那些稍大孩子的玩耍项目(新鲜玩法或有些挑战又能做到的),能够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新鲜。

与大孩子一起玩耍,还有一点在于,孩子逐步地会有社交的需求,这也符合了他们敏感期发展的需要。他们会在与大孩子的相处之中,学会如何社交,也会模仿着大孩子的行为和方式。

而为什么当孩子处于学习或看书的时候,往往注意力和专注力又有可能很差呢?我想可能是因为:

一是,本能脑和情绪脑本就喜欢及时的快乐、驱易避难,这纯属于天性。而孩子的理智和智力发育还并没有足够成熟。所以,依靠理智脑发出的毅力指令,让自己专注,就显得有些困难。

二是,我们作为大人,需要严肃地思考和反思的地方,那便是当孩子正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打扰过他们?比如当孩子正专注的玩耍时,我们是否有经常打断他们,提醒他们小心点、喝口水、擦下汗?

可能正是因为我们这种所谓的“发自内心的好意的关心”,破坏了孩子们的专注力。

三是,也是我们作为大人需要严肃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们的家庭是否有主动学习、主动看书的氛围呢?如果我们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嘴上催促或提醒着孩子赶紧去学习或看书时,孩子做不到专注可能就是正常表现了。要求孩子的前提是,大人一定先行做到,或者与孩子一起学着慢慢做到。

四是,既然玩耍这种依靠本能脑和情绪脑推动的,尚且需要片刻的休息来恢复精力,那么学习和看书这种需要理智脑的,更需要主动积极的休息,让精力得以恢复。

五是,当孩子表现出了专注力的时刻,不一定是看书或学习时,可能是做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时,比如他们玩车子时非常专注的研究着细节。我们有没有及时地发现呢?有没有及时地给予正向反馈和表扬呢?

可能大多数时候,我们表扬的内容都是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孩子做某件事情所做的努力或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

所以,当发现孩子专注力有些差的时候,需要我们先思考和反思,与孩子相处和引动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然后才是引导着孩子进行改进。

道理听起来,似乎都懂,都能够理解,但真正做到又是另一番情景了。但我想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够有所改变,以及体会到改变。

同为父母,一起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