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下桃花错
张爱玲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 近花楼外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绸缎与折扇的并肩游,谁又笑涡红透。”
她被取名为李香君--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将来男人都爱用。她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妓,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女子。遇见他的那年,她正值十六岁花样年华,初初长成却已是姿容超群,回眸一笑,顾盼生花。她在桃李花开花满天的季节,学唱杜丽娘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他是侯方域,他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他与魏禧,汪琬合称为清初文章三大家。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家庭背景强大。他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他怀有满腔爱国抱负以及一腔似水柔情,遇见她的那年,只觉得满城桃花开遍,一双眼里竟再也看不见其他。他为她梳拢,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她做定情信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她的出现于他恰如梦中以青鸟为信使的女神降临。
花前月下,她手执画扇,掩面娇羞。他含情脉脉,拥她入怀。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两人的相遇恰似狂风卷起沙尘,热烈而迫不及待,仿佛这一眼便是万年,也曾许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扇上留着的是他对她的绵绵情思“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虚荣是个杀手,无形引诱只需个借口。”
他为赎她借了好友杨龙友的银两,却得知此银两是是阮大铖赠送给他的一个人情,阮大铖人品低下,想拉拢他入僚。他作为复社文人,主张拥戴贤君,怀有深明大义的爱国热情却时常软弱无力。想到彼时他能顺利娶她作妾,这救急的银两实在也是很难为人心。更何况,作为男人,有人刻意寻求拉拢实在是满足了虚荣心。她深知他对她的深情厚谊,却为阮大铖的行为感到愤怒与不耻,“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他尚自犹豫,她却劈手将头上的发簪脱下,她为他变卖首饰四下借钱,为他,她竭尽全力倾其所有,终将银两仍还给那权奸。
明代末年,四镇内哄,朝政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日益尖锐,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在朝政斗争中态度鲜明,坚守自己的贞洁和道德大义,这是为她,为他,更为国家。她如此态度与抱负,让身为文人更是男人的他自惭形秽,同时对她更加爱慕珍惜。
他们的爱情,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阶级斗争鲜明的时局下,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或许是出现的刚刚好。霓裳舞,琵琶弦,柔肠千转,灯花同落,他和她牵手,以为就能这样走过余生这一程。
“那日你折尽长安的柳,有明月怕登楼愁不肯休,诗意散落在街头,诗人在城市漂泊。”
阮大铖何等人也,奸险狡诈,他既然得罪了他,往后的日子定是不好受的,关键是那仕途之路,走的是愈发胆战心惊。终于,他准备收拾行囊,远走他乡,临行前,他对她说“暂时分别,后会不远。”她泪眼婆娑,衣袖浸湿:“满地烟尘,重来亦未可必也。悲欢离合,后会期无凭准。”
许是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身为媚香楼里的女子,也亲眼见过姑娘们被山盟海誓冲昏了头脑,而后又被抛弃的彻彻底底。她信他,却也没有足够的自信,但是她仍旧选择等待,因为她相信爱情。“亦是痴情亦侠骨,风尘中见媚香楼,顾娘脂粉柳娘泪,何似空山一羽流。“这就是她,情到深处保持清醒,深情被负保持理智,她从来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说她痴情也好,说她愚昧也罢,这等待与信任竟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的。她想,或许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有权衡利弊的尾尾情深吧。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还好心字,还没有成灰。她凭栏远眺,他却一去不复返。老漕抚田仰找寻一个美姬,心怀恨意的阮大铖趁机找到了她,老妓劝嫁,众人也净看这出好戏,她却丝毫不畏惧,认准了是他,谁都不会改嫁,管他什么老爷位高权重,她只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她紧握着他赠与她的扇子,咬紧了牙关一头往墙上撞去。这一撞,为他,更为心中的执念。单枪匹马她不怕,一腔孤勇又如何,在爱情这条路上,她哭,但她不怕。这一撞,鲜血溅到了扇子上,很快,鲜红的血珠晕染开来,众人心惊,亦为她刚烈性情折服。有女子为爱痴,为爱死,夫复何求?而此时此刻他依旧不知归处,倘若他在身边,定然不会让她受这委屈的吧。
“通往长安的码头,精致用词为谁侯,谁是香君解释执子之手。”
时光它总是太薄情,把多情送给了琐事,把吝啬丢给了爱情。他在外漂泊多年,在收到友人拿给他的那一把沾了血迹又被描绘成一朵朵桃花的桃花扇时,内心千般滋味百般苦楚。听得友人讲述她的故事,他伸手轻抚那碧血染就的桃花,想起初见时的心动,再见时的欢愉,不免梦里梦外,思念成灾。他随即启程,回到媚香楼相见时有她在的那房间,“先且不要唤她,慢慢上了妆容,悄立帐边,等她醒来,转睛一看,认得出是小生,不知如何惊喜哩!”可笑的从来都是命运弄人,他回来了,她却不在那个地方了。
兜兜转转朝花夕拾却已迟,情丝百转,丝丝缠乱又不知。命运交错,待两人好不容易再度重逢时,桃花落,扇子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位老者上前训斥:“啊呸,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它不断么?”
他与她终究是有缘无分,一语看破红尘,双双遁入空门。“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她也渴望有一个爱人,能够岁月经年仍拉住她不放,不许她受伤,不许她堕落,不许她沉沦,只许她与他共度一生。但她却又不似一般女子,不似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一个柔弱女子甘愿放下情情爱爱,斩断情丝,至死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当真巾帼不让须眉。看透了,便放下了,国难当头,这样的情爱之事就算是圆满了又有何意义。那些海誓山盟,天真的往事罢了。
最后,那一把桃花扇已不知去处。最后,终究是欠了谁的一世牵绊,欠谁一把桃花扇。
或许,这段相遇相知相爱的爱情故事,在国家命运中,终究是个错误吧。
“想当初,我与卿在秦淮河边,朝看花夕对月常并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