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史溯源
剑者,器也,短兵之祖,百兵之君!
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最早关于剑的描述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史记•正义》记载:“轩辕自择亡日与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馆焉”;又有《管子•地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之说。故早在黄帝与蚩尤的时代便已经有了剑。
我国现出土文物中,剑最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距今约六千年﹞出现,当时是以石或玉制成,一件保存最精美的出土玉剑就是用整块岫岩玉磨成的。而从商朝开始就已经有了青铜制剑的史料记载。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青铜剑,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到了东周时期,冶铜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制剑技术亦逐渐进步,工匠大多以铜铸剑,造就出一大批剑质颇佳的精品,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有记载:“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青铜剑春秋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剑最发达的时期,又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此时青铜剑的铸造技术非常高超,剑身是铜,而剑刃是铜和锌、铬的合金。剑上的纹饰和涂剂亦很先进,涂剂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令青铜剑埋在土里,依然能好好保存。
1994年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把青铜剑被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移开陶俑之后,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种“形态记忆合金”即使在当代,依然是冶金学家的梦想。而在湖北荆州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经2000多年,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此外还发现一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铬是一种的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越王勾践剑就在青铜剑独领风骚数百年间,钢铁铸剑也悄然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在商代已经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初步运用铁了,当时的人利用非常稀有的天然陨铁打制剑的锋刃。在战国时期,冶铁业已经较为发达,制铁剑的数目也逐渐增多。1979-1981年在湖南益阳赫山庙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一把长钢剑(78厘米),经金相检测后,发觉它是以块炼铁渗碳,而反复锻打而成。这标志钢剑的出现。
或许对于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水准之高,技艺之精湛,已屹立于世界之巅。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吴越春秋》中评价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增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著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
汉代,随着冶铁工业的发展和炼钢技术的更新,钢铁兵器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钢铁剑逐渐取代了青铜剑;剑体日益窄长且剑锋更尖锐。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剑西汉后期,出现了炒钢技术,将生铁里的碳氧化掉,变为熟铁,再渗碳反复加热折迭锻打成剑。同时出现的技术还有铸铁脱碳,加热局部渗碳锻打。炒钢折迭锻打技术运用的同时,还有淬火。将钢材折迭锻打的次数愈多,剑的组织更均匀,质量更高。当时折迭锻打的次数简称为“炼”。中国刀剑工艺最高水准,在史料上有详细记录的,应该是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
简装唐剑隋唐时期,佩剑盛行。剑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唐朝时,剑变更了流传1500年的周剑形制,创造了独特、优美的剑形:剑首硕大,三耳云头形,剑格加宽为挡手,亦为云头形,鞘 上已经出现了附耳。晚唐开始,剑的主要形制基本固定,剑格呈前弯双翼形,剑身中脊旁刃,后粗前细。这种剑形,在五代时不断进化,北宋时达到成熟,最后延续到明清,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