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讲废话的人,一定要深交

2018-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暮光微亮
华纳:18503126217

真正决定人生高度与厚度的通常是无用之物。

01

幸福在哪里?如果说在那“废话连篇”里,你相不相信?

近期,有一项心理研究表明:

一个人,说的话假如有90%以上是废话,这个人就容易感到快乐。

假若废话不足50%, 这个人就不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理论上来讲,讲废话不携带太强目的性,往往更容易让人感到亲近,更让人感到幸福。

比如,夫妻两个人一个愿意讲一个愿意听,西家老王今天买的鸡蛋贵了五分钱一个;

东家今天婆婆大战儿媳妇场面火爆;

尽管不是你侬我侬的情话,尽管是跟自己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废话。

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眼睛发光,听到好笑的地方还呱唧呱唧直拍手,这大概就是最有烟火味的幸福吧。

情感作家苏岑,说过这样一句话:

“幸福,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

一辈子很长,有个愿意听你说话的人一起过,流水遇知音,山高水又长。

02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记载了两千年前的一个最最普通的黎明,一对小夫妇颇有情趣的对话。

女主人在天亮以前去唤醒丈夫,说:

鸡已打鸣,该起床了。

男的还想再睡会,回答说:

天还没大亮哩!

女的又说:

你起来看看,启明星已经亮闪闪了。

被催促起早,原本是很懊恼的事情。

可是,这个女子深谙为妻之道,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

一愿老公你打猎箭箭能射中;

二愿我俩这天天的日子里能有美酒与好菜;

三愿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

深情里有着体贴、甜腻里带着哄劝。

出人意料的是,丈夫感动之下送了女主人一件礼物。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给你我的玉佩,给你我的全部,我的疼爱与赞美。

催促起床干农活,这在我们来看,这很无聊的事。

但是这个有趣的女子,说了一堆“无用”的话,让无聊的日子如此美好,让人向往。

03

我们强调“无用”的有趣,并不是否认“有用”的能量。

有钱,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谋生;

当官,可以让我们为一方百姓谋福利;

凡有用的东西大多能给你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富有就意味着安全,而安全就是一种幸福。

然而有一天,当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隐隐觉得会有一些焦虑不安,好像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好像缺了点什么?

最近有很多新闻爆出年轻人频频跳崖自杀,悲剧频发,无不令人惋惜。

纵身一跃,就再也没有回头的路。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究竟背负了多么大的压力、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但显然恐惧、挫折或者是毁灭性打击淹没了一颗脆弱的心灵。

这颗心灵一定缺乏诸如坚强、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希望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无用”之物。

白岩松讲过苏轼的一个故事:

元丰2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当了一个黄州团联副使。这是一个虚职,没有权力。

从京城炙手可热的文人骚客和大理寺评事,沦落为一个小小的,压根不入流的黄州团练副使,这对苏轼的打击很大。

但苏轼并没有消沉,名动天下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那个时候写下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之所共食。”

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

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身外之物;山间清月,阔夜圆月,才是真正的永恒。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

心安,则身安。正是这些“无用”之物,在苏轼跌至生命谷底的时候,将他温暖地托住。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注定要一个人度过。”

在这期间,无用的东西能使你在人生中,不管是“起”还是“伏”都能够饱含深情,热爱生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依相存,世间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有大用。

04

中国自隋朝科举以来,读书人就是天天背四书五经,脱离现实,不管世事,只传承,不创新。

但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不是这样。

左宗棠非常爱看杂书,他有着独立的眼光,对社会的好奇心使他贪婪地看一些旁门左道的书。

有一次,他无意中在书摊翻到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左宗棠当下爱不释手。

但身上已没有铜板,他挪用伙食费,一口气全买了下来。

书院的同学对他读杂书的执着劲头,非常不解。

像是看傻瓜一样嘲笑他——升学不考的书,你读的津津有味,用湖南方言说,不是绊坏了脑壳,就是脑壳进了水。

多年后,左宗棠回忆起同窗的反应,仍记忆犹新:

于时承平日久,士人但知有举业,见吾好此等书,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

非功利的读书和学习,决定了日后他的成功。

梁启超称他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认为“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

在决定毕生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那3本书扭转了左宗棠的一生。

“无用”之学终有一天成“有用”之识,成事之智!

真正决定人生高度与厚度的通常是无用之物。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陈果就曾这样说过:

“不可否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幸福感离不开物质基础。

但幸福似乎还有一个无关物质的精神界面。

不少人习惯指责命运的不公,或是感叹遇人不淑,总之在他们看来,一个人要幸福地生活,必须依赖于外物或者外人的配合。

然而这世上,最强大、最坚韧的幸福感恰恰与外物、外人无关。”

“有用”的东西能让我们看到物质的美好,“无用”的东西却能让我们遇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你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对这样的自己深感满意,而这更接近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