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男孩留学花光200万,吃饭靠喂:世界正在惩罚忽略教育有效期
01之前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新闻上了微博热搜,一名22岁男孩出国留学花光200万,结果却被退学,回家啃老,天天打游戏,吃饭还要靠奶奶喂。
22岁男孩为何会变成吃饭都要喂的巨婴?很多人说是因为孩子的奶奶过于溺爱。
仔细看完新闻后会发现,其实孩子的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男孩的母亲是哈尔滨市一家公司的高管,父亲是一家国企的职员。12年前,男孩的父母离异后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母亲忙于事业,父亲忙于自己的生活。孩子则被扔给了奶奶。
十几年间,男孩的父母只负责给钱,被老师告知说孩子性格太孤僻,不合群,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放心上。
直到快要面临高考时,男孩的父母才想到要弥补孩子,决定把男孩送出国,希望能通过换一个坏境改变性格,提升成绩,结果男孩花光了200万,却变得更加孤僻。
男孩留学不成,父母又托关系送进了国内一所专科院校,希望男孩能学得一技之长,谁知才上了两个月,男孩就和同学闹矛盾退学。
小时候没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长大后给孩子再多的金钱和物质补偿都没有用。孤僻、自卑的性格早已形成。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另外一则新闻——12岁男孩抽烟被母亲打骂后将其砍死。很多人说小小年纪怎么如此暴力冷血,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就能看出端倪。
男孩从2岁开始就被扔给了爷爷奶奶抚养,结果被惯成了叛逆性格,不认真读书、抽烟、不听话。
小时候没给过孩子关爱和教育,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来弥补和管教,为时已晚。
“你没爱过我,凭什么要管我。你没陪着我长大,凭什么问为何我会变成这样。”
反观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大一部分父母都是如此。没时间陪伴关爱孩子,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小时候明明没教育过孩子,却当孩子长大后变得不听话时说:“好好的孩子,怎么成这样了。”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有关于“陪伴孩子”的,辩手颜如晶说:“孩子的成长就像连续剧,你没跟着看,却突然问我这个女的为何会爱上这个男的,要我怎么回答你。”
的确,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部连续剧,电视剧错过了可以重看,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当孩子出了问题时,你花再多钱也难以解决,你哭天抢地的问为何孩子会这样,也无济于事。
就像龙应台在《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文中所说: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有效了。”
想要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必须在黄金时期内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否则,将来你的孩子不是来报恩的,而是来惩罚你的。
02
在教育的有效期内,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陪伴。
有些人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对孩子是少一点陪伴,孩子感受不到。甚至有些人直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直到上小学才接到身边。其实你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的那十年,恰恰是“他变得懂事”最重要的十年。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从猴妈妈身边强行分开,带到实验室,放进笼子里。笼子里为小猴准备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胸前挂着奶瓶;另一只是由绒布制作的母猴,什么也没有,乳房里吸不到奶。
一个是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你们猜小猴会更喜欢哪一个?
按照“小孩儿有奶便是娘”推断,估计小猴会亲近铁丝“妈妈”,可事实则不然,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妈妈”,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妈妈”那喝几口奶水,一喝完就赶紧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
谁也没想到,小猕猴会把与母猴之间肢体的接触凌驾于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后来,实验中这些猴子成年后,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种心理问题,发情了也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让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后,或残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
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动的代理母猴,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
或许哈洛的实验过于残忍,实验中呈现的景象虽然令人心寒惊恐,却也凸显出陪伴和关爱对于生命的重要。
心理学有一个依恋理论: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也就是说从小被父母陪伴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而那些从小没被父母陪伴的孩子会怎么样?研究表明从幼儿时期就缺乏父母的陪伴的孩子,表现出了典型的对抗型人格:缺乏安全感、焦虑、自卑、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无法遵从集体生活规则。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4-12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些阶段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信、开朗,多交朋友,勇于表达自我。那么就应该从小多陪伴关爱孩子。幼年时成长在充盈的爱与关怀中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带着满满的爱和勇气去迎接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03
在教育的有效期内,父母第二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教,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有教养。
前段时间,一位亲戚委托我帮忙劝劝他的儿子。
16岁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成绩很差,被迫退学。而在家的日子里则天天玩游戏,还学会了抽烟。父母和他讲话,从来不听,要么就是和父母吵起来。
我小心翼翼地拨通了孩子的微信语音电话,虽然因为是长辈,孩子还算客气,没直接挂电话,但基本也是沟通无效。我说好几句,孩子才会搭理一句:“哦”、“嗯”、“好的”、“是的”,“没有”……
后来亲戚跟我倾诉说,他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拉货,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老婆又是在餐厅工作,非常忙,有时候还是夜班。
虽然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管教孩子的任务都在孩子爷爷奶奶身上。
“我们身边的人不都是把孩子扔给老人带的嘛,很多孩子不都是小时候皮,长大都会懂事的嘛,我真没想到孩子长大了会变成这样。哎,现在管都管不了了。”亲戚后悔地说道。
其实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当孩子调皮捣蛋,犯错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说:“等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好像孩子能自己明事理一样。事实上,长大了只会变本加厉。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中有句话:“没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在我们身边,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说“不”说得太晚,于是那些教育孩子的最佳时间,明辨是非的最好机会,常常被父母轻描淡写的忽略了。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而学坏,是最容易的事。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父母在该教育和照顾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管理。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所以,管孩子要趁早。
04
如果错过了教育有效期,怎么办?
儿童教育作家童书妈妈三川玲讲过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朋友夫妻都是双职工,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孩子从小给了爷爷奶奶带,直到上小学才接到身边。
在孩子9岁时,朋友向三川玲吐槽说孩子越来越叛逆,以前小的时候还很尊敬父母,很听话,经常配合父母在朋友面前背唐诗、表演才艺,现在对父母爱理不理。三川玲诧异,才9岁怎么就会叛逆呢?原来和父母从小缺失陪伴有关。
因为孩子刚来父母身边时,对环境陌生,为讨好父母就表现出很敬畏的样子。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会觉得是父母亏欠了自己,没陪伴关爱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每次见到自己,都会买礼物。现在回到家里之后,自己还要做家务,还要给陌生的客人表演,刚开始时自然心里不情愿,但不敢说。而现在,已经适应环境了,当然就会表现出来。
于是三川玲给了朋友两个建议:
坦诚地告诉孩子,当初出于怎样的情况,才把他送到爷爷奶奶那里的,希望孩子能够理解
是现在他想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事先和孩子商量
这两个建议对其他父母也同样适用。
陪伴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坦诚地向孩子解释原因,尽量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用物质弥补孩子。
管教可以延迟,但不能缺少。耐心地引导孩子明事理懂规则,尽量多一点尊重孩子,而不是用打骂补上欠下的管教。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说: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希望我们每一位父母都不会等到这一天。共勉!
我是青榄君,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或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支持,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微信或微博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让教育变得更科学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