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这样说话,才是真正的教导孩子……

2022-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记录本

今天晚上7:00。

村头的一家人门口。

一五岁小孩。奶奶。我。其他几个邻居。

奶奶对着我们数落孙子:“今天,他(5岁的哥哥)把哲哲(3岁的弟弟)带到小溪那里玩,哲哲爬到水里,衣服全湿了。他咋恁不知道啥?”

“阳阳妈妈(另一小伙伴)都把阳阳叫回家里了,不让他去人家家里。他(5岁的孙子)还在外面不停地叫阳阳,不会争一点囊气。”

正数落,看到孙子并没有好好听,坐在凳子上打盹。

又开始说:“回家睡觉,咋坐那里就打盹,中午也不睡觉。”“回去吃药,吃完睡觉。坐那里睡行吗?想瞌睡回家睡去。”

五岁的小孙子麻木地看了奶奶一下,回家了。

我不知道这孩子心里会怎样想,从表情来看,他一直没有听进去奶奶说的话,尽管奶奶批评他时咬牙切齿,恨不得把所有的错都数落一下;从他沮丧又愤怒的神情来看,他有点不服气,如果他是一个大点的孩子,他肯定会和奶奶吵架,只是现在他还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心中的对抗情绪。

如果是这样,这一顿教训对这个孩子而言,没有一点效果,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之前,在一个讲座上,我们做过一个身份互换的实验。

扮演父母的学员站在椅子上,扮演孩子的学员蹲在地上,“父母”指着孩子趾高气扬的数落着他的“错”,孩子默默的听着。

完了之后,老师让“扮演孩子的学员”我们分享心里的想法。大家都说:父母太狠了、说话太重了、听了很伤心、好像自己真的很不好、很想和父母对抗、下次趁父母不注意还会那样做……“孩子”心里想的全都不是父母希望的。

父母希望的是通过批评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羞耻,让他长点记性,下次不要再做错事了,可事与愿违。

这样的换位活动让我们做父母的深切的体会到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味的发泄自己的怒气或者羞辱,孩子根本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那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特别是孩子做的一些事情,我们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鼓励他在这一面多发展。前面的例子中,五岁哥哥把弟弟带到河边玩,这就是非常积极的一面。哥哥和弟弟相亲相爱,那么小的哥哥就会带弟弟玩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

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要跟孩子讲,这样为什么不对?不要一味的上去就批评。在孩子的世界里,到小溪边玩水是一件有很有乐趣的事情,他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即使把衣服弄湿了,他也没有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对。如果我们家长一味的批评他这样的行为,他就会不知所措,或者觉得家长说的没有道理,或者根本就听不懂。所以,一定要跟孩子讲为什么这样是错的,应该是怎么做的?

我们批评孩子羞辱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长记性,记住教训,让他产生不好的感觉,觉得下次做错了,可能还会这样批评他。可是这样的批评,如果说的多了或者在小孩子并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一味的批评,孩子就麻木了,批评孩子也是要看情况的。

其实,错误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错误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犯错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帮他改正错误,也就是说他下次不会再犯同样错误了,所以,一定要认清目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随便发泄自己的怒气,那样只是家长无力无能的表现。

可以跟孩子说他哪里错了,描述事实,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下次怎样做?比如说想去小溪边玩,可以叫上大人一起去;穿上雨鞋,在天气凉的情况不要跳到小溪里边,不要把衣服弄湿了。这样孩子既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从父母那里也学到了一些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教导孩子。

有时候,我们往往把小孩子看做什么都不懂的儿童,跟大人说话的时候客客气气的,跟小孩子说话的时候随随便便的,并且带着不屑的口气,殊不知,叛逆、自卑、多动的孩子都是这样养成的。

在跟小孩子讲话的时候,既要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尊重,又要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一样呵护。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会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