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微光
无意间,爬楼,巧遇寻虎老师邀请《花城》编辑,慈琪老师进群分享,写作心得,体会,感悟。像一道光,照进了一群迷途挣扎的灵魂,让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小小的网络平台,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沉浸在慈琪老师,甜美的声音里,见证她的成长,融入她的追求,渴慕她的成功。
她的文字,细腻,柔软,又带着一股灵魂的清香,就像血管里流动的血液,让人情不自禁陷入她文字的城池,欣赏着,陶醉着,被美的意境笼罩着。
她像一盏指路灯,揭开生活的帷幕。站在文字的舞台,缓缓回答着,同学们的提问:“@CQ 谢谢慈琪老师百忙中抽空指导我们大家。我想问问慈琪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以及如何在阅读中不断读出一个更大的意象,最终领会作者表达的整体意蕴?最后,这种阅读中的领会怎么用于提升写作水平?”
“文字背后的意味,在阅读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呀,比如安徒生童话,从几岁读到几十岁,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读到的是不同的意味。至于读到几分意味,读到什么层次,就看读者的个人阅历和共情能力了。这种领会怎么用于提升写作水平?不能直接提升写作水平,只能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对生活有更通透的感悟,再间接影响到个人写作。”
“写与个人生命体验最相关的事情就可以,只有个人才是最独特的。把自己的某一个非常微小的点写好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个独特点放在人群中是非常有共性的,写得好就会收获共鸣。不需要刻意标新立异。”
“写作者最大的弊端是上帝视角,自己把故事在心里安排得明明白白,伏笔和暗示藏得太深,最后编辑和读者都看不懂。读者不喜欢的类型太多了,这个没办法概括。”
几乎每位同学的提问,都回答了。慈琪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反而鼓励大家,多问,多思,生怕漏了同学的问题。那种骨子里博爱的情怀,让人感动,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文友。
久久地回味,慈琪老师每一句解答。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二,一直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后来,她愿意以写作的方式去记录和反思生活,写出很多优秀作品。
周国平说:“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追求内心的圆满。”
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就是一个: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时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执着地喜欢文字?还是从幼年说起,独门独院,大人们忙着在地里干活。我一个人望着天空,发呆,好想把自己变成一朵云,想去哪,就去哪;或者捏着泥巴,兑水,捏成小动物,跟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大人担心,我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四岁才学会走路,一个人玩,自说自话。山村是闭塞的,没有书籍,大自然就是一本天“书”,我在“书”里徜徉着,乐此不彼地成长。
初中毕业以后,到武汉上中专。每天泡在阅览室,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阅读。那颗热爱文字的种子,正式地落进心灵的土壤里。我要发声,为底层的劳动者,为千千万万不倔不饶的农民兄弟,记录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生活很苦,心却是甜的,爱同样高尚。这是我当初立下的誓言,可惜被现实生活狠狠地拍成碎片。
这么多年,一直为生活折腾。零七年四月底,误闯简书,梦想被击活。一篇篇文章,由指尖滑落,呈现简书。
原来,文字一直是我内心的需求,一直是照亮我生活的一缕光茫,洗涤我的灵魂,让我活得更纯粹,更美好!
19年12月份,进入寻虎老师的社团。向老师学习意象写作。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相当于大“换血”,原来剧透,说教,照相机写作,全盘否定了。一切从头开始,所有的结果都归零。
蒙了,开始怀疑自己,不适合文字的游戏。寻虎老师讲解很细,听天书似的懵懵懂懂,找不着北。一直“复制”现实生活,向内追寻自我,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灵魂在徘徊,在踯躅,在十字路口……
添加了慈琪老师的微信。她瞬间通过,让我意外。又鼓足勇气,给她发了一篇文章。
慈琪老师说,我的散文平实自然。如果对这一类文感兴趣,给我推荐李娟等作家的生活化散文,特别具体,言之有物。刘亮程的散文,意象亮点密集,感觉我目前风格离意象稍远,学起来会很困难。
真的,隔着屏幕,慈琪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我的短板,让我心生感激。她在百忙之中,回复我的消息,每个字都含着真诚,善待每一位接近她的文友。
文字是真诚的,以文字为心的人,也是真诚的。感恩遇见,感恩生活的路上,一直陪伴着亲人,朋友。每一次执笔,皆因情感的涌动,喷射而出!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热爱文字,皆因骨子里的一份深深的喜欢,喜欢寂寞,喜欢探讨人生哲学,喜欢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源于爱,源于一颗初心,铭记老师的指导,一路前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