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积善成君子
一一荀子《劝学》赏析
劝学
荀子[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名况,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成就。其思想理论被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它论述了学习的必要性、方法、目的等。荀子认为,人要终身通过学习去完善自身、善用自然的力量,最终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的境界。
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在世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天生就有一些自私、贪婪、凶残的本能,需要我们通过不停止地学习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进而提高认识,改变自我,成为品学兼优的君子。
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习大有必要。作者先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论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理。靛青这种颜料从蓝草中提取,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由此可见,事物经过自然的变化,就可以发展、提高。
自然的人经过发愤学习就会发展、提高自己,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就像“青于蓝,寒于水”。“青于蓝”后来也用来形容学生也可以胜过老师。当然,要想“青于蓝,寒于水”也决非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达到的,也是需要不间断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样也有力地回扣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作者又以“直不为轮”为喻说理,一块直得合乎墨线量过的直木,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合乎圆轨画出的圆的要求。即使再把它晒干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直木了。
用中绳之直木来比喻自然的人,用车轮来比喻理想中的人,“輮”这道工艺用来比喻学习。由此可知,自然之物经过人为的加工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那么普通的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样子,成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经过这样的改变后的人,即使再次让他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也会保持自身的优良品性而不会同流合污,大有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洁。由此可见,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禀赋气质,给学习中的人们以莫大的信心鼓舞。
最后作者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锯直,金属的钝刀经磨刀石磨过就能变得锋利”两个日常生活现象作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道理,进而推导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每天广泛地学习,对照自己检查反省,就可能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的君子。要成为君子每天要广泛地学习还要检查反省自身行为,每天如此,也是有力地证明学习不停止的论点。
总上所述,作者运用五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