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书心得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分之一

因为疫情,终于厌倦了在家看电视剧玩游戏的生活。于是给自己定下了每月读书四本的计划。结果到了最后又怠惰了,临近四月末,特意挑了一本薄书,这才勉强看完了三本。

四月书单:

《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

《失败的逻辑》迪特里希·德尔纳

《中华文化十二讲》钱穆

《神经漫游者》豆瓣评分8.1

这本书的名字应该这样介绍:神经·赛博朋克文学流派开启者·赛博朋克圣经·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黑客帝国电影灵感之源·cyberspace起源作品·漫游者。本书是作者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三部曲的第一部。作为一名非科幻小说爱好者,支撑我看完这本书的是对《银翼杀手》等电影中那些赛博朋克视觉感受的迷恋(真的很想买一辆Cybertruck)。

《神经漫游者》包含了所有赛博朋克的要素:赛博格、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东亚元素……而这些最后都会归结于Cyberspace。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都会想。赛博朋克的世界给了我们一种可能的猜想。小说中的未来是一个不完美的未来,科技高度发达,但却是不完美的技术,而人们虽然生活在高等科技社会中,但其中一大部分过着低端质量的生活,靠着药品、赌博等打发着时光。很多时候,小说的背景和故事都不相同,但想要讨论的话题却是一样的。不管科技如何发展,阶级的分离与底层的生活,总是最值得关注的。神经漫游者的世界里,科技虽然发达,但是没有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使用的网络,也没有降低科技产品使用难度的简易操作系统,科技能服务的只能是少数人类。当然这是因为普及的网络和简易的操作系统在威廉·吉布森写这本书时都还没有出现。而在事实上,网络的普及是古典的赛博朋克故事的终点。对于我们来说,网络的普及是值得庆幸的,至少应用网络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享受了更多的科技。

对于喜欢科幻小说,尤其是赛博朋克的人来说,这本书当然值得一看。但是又有哪个科幻小说的爱好者,会没有看过这本赛博朋克圣经呢?

《失败的逻辑 : 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豆瓣评分7.9

如果说为四月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找一个理由,那背锅的一定是这本书。因为每次在睡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但会让人特别犯困。所以这一本不到200页的书,我看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

这本书看上去像是一篇论文,里面有大量的实验介绍,实验数据展示与分析,已经最终得出的结论。分享一下书中的一些结论:

我们的意图总是良好的,这种深信无疑的态度,可能使那些最可疑的手段神圣化了。在善良名义下追求的各种善良意图,结果绝无保证。

对形势不进行事前分析就行动;不去预测各种副作用和长期影响;假定如果不存在一目了然的负面效应,就意味着正确的措施已被采用;过分的卷入“工程”,使他们看不见显现出来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容易有玩世不恭的反应。

人们会拒绝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而且倾向于在确定性和安全性之中寻求庇护场所。所以,某些人会简单的躲开难题或者委托他人解决难题;极易被新的信息分散注意力而放弃此刻正在处理的问题;某些人会解决他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他应该解决的问题;某些人不愿意反省自己的行为。

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会让人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发展过程,难以估定副作用和长期影响。

辨认不出分目标间的矛盾关系,导致不可避免的用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

为了有效的处理系统:我们必须知道要影响的目标变量依赖于什么别的变量。必须知道系统中各个变量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分层结构。必须知道各个元素可以分解成的那些组分,以及各个元素的较大的复合体。

不能孤立的看待问题,只关注于即时的当务之急。

我们陶醉于提出的假定,因为我们设想它们给我们把握事物的力量。因此,我们避免将它们暴露于实际经验的光天化日之下,而宁愿只收集支持这些假定的信息。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想出精心制作的和固执己见的防御办法,保护那些决不反映真实情况的假定。

我们与不确定性进行斗争,要么采取基于极少信息而草率行动的办法,要么采取收集过多信息但妨碍我们行动,甚至可能增加不确定性的办法。

方法主义效应:不假思索的运用我们曾学到的一种行动的顺序。我们极倾向于使某种形式作用去条件化,并反复使用,如果证明它是对的。

弹道式决策允许我们忽视行动的结果,也为我们省了许多考虑。使我们避免对有关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问题进行考虑。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适合为自己的失败进行复盘时提供弹药。另外一个功能应该就是代替每天入睡前吃的两片安眠药吧。

《中华文化十二讲》豆瓣评分7.1

钱穆先生的书。读这本书时,总会对有些文字产生好奇,原来这些个内容也是可以通过审核的啊!以为是框框框框的地方,都是清晰的文字,还真是有些感慨。

这本书的背景是钱穆先生上世纪在台湾省进行的一系列演讲的整理,有那个时候认识的一些局限性。当然读完之后,我还是觉得对于当下的人在心中寻找除了钱之外的第二个信仰很有帮助。

先生在某一讲里提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我觉得是对现代人寻找人生意义的一个很好启发。也许做一个普通人很难在此世上立言,播撒自己的一套理论度己度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得以立功;但是做一个普通人还是可以立德来规范自己,以善待人。只不过,当前的社会,想立德者寡。

先生解中庸: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的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而谓之中。如言“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性道合一”,也即天人合一,出典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先生在演讲中说了性与道,也说了中国人的人伦,还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联,以及我们应当有的文化自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前几讲适合认真阅读,如果当下只有钱能让你感到快乐,那么不妨看看这本书。后面几讲,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产生了不小的突兀感,让人在阅读时不可避免的进行批判。

后记

心情不好的时候,适合看书,适合码字,为的是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