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学渊源”
像我这种出生于普通家庭,至今也还普通不过的人,哪里有什么“家学”,更遑论什么“渊源”呢?但是,我喜欢读书,读书给了我很多的乐趣,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以后还会继续与书相伴,并且日益深入地沉浸下去,而无怨无悔,甚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我想,还是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所谓“渊源”的。
我觉得,影响我人生最多的,是我的家庭,从我的曾祖父到我的父亲,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基因,深深影响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时候我们也这样,围在爷爷跟前,听他讲故事。如今我们都大了,各在一方,爷爷还在老地方,他比过去更老了。
我老爹(曾祖父)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人,如果今天还活着,也有一百多岁了。他排行第六,当过国民党的士兵,后来部队打散,他就回了故乡,做起了农民。
他是个慈祥的老人,挺爱干净,也很爱笑。据说他是很喜欢我的,我小时候,他经常把我顶在头上。农闲之时,他挑着担子到处做些小买卖,也会收些破铜烂铁,转手卖掉,赚点酒钱。他会理发,时常会有一些不知从哪儿来的老人,找他剃头。我老爹就给他们围上罩衣,帮他们洗洗头,涂涂肥皂,然后拿出亮闪闪的剃刀,摩挲几下,就给他们剃起头刮起脸。我老爹技艺娴熟,给他们剃头的时候,还能跟他们闲谈,说的都是家长里短,有时候也不免说起一些老熟人的事,什么谁谁谁中风了,谁谁谁去了之类的话。然后感叹一番。
我老爹读书肯定是不多的,但是闲暇的时候也会读书。他那读书的方法,不能叫读,应该算是在唱,带着某种韵律。有一年的夏天,天气酷热,屋子里有穿堂之风,徐徐吹过,老人家坐在竹床上,展开几卷竖排的书本,然后旁若无人,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我不知道他读的书是什么题目,但是估计也不是什么“正经”书,比如《论语》、《孟子》之类,而应该是一些民间说唱的本子。老人家沐浴在南风之中,陶醉在文字之间,那种享受,简直如同神仙。
我和一群孩子在旁边觉得好笑,就走上前去,问道:“老爹,您读什么书啊?怎么是唱着的啊!太好笑了!”
老爹说:“读书就是这样读的啊,怎么,你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吗?”
“不是的。”
“那你们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他把书交给我,让我读给他听。
我就按照学校老师教的方式,字正腔圆地念了几句,他听了,呵呵一笑,嗟嗟叹道:“嗨,你们老师怎么这样教的,这叫什么读书?读书还是要像我这样读的!来来来,我教你!”
他把我拉过来,指着书上的文字,自己唱一句,让我跟着唱一句,惹得同伴小孩子们哈哈大笑。笑他读书太怪,笑我也跟着学起了老头儿的样。
小孩子终究缺乏耐心,我跟他摇头晃脑地唱了一会儿,赶紧溜走了,他也不勉强,继续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那陶然自乐的样子,真正如同神仙。
我的爷爷,也很喜欢读书。他出生在一九三九年,上过几年私塾。他终生都是农民,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点知识分子的事情,比如,在大队当过会计,给公社算过帐,但是,他的“仕途”的巅峰也就到那里为止了。农闲的时候,他会像生了病一样地,到处找书看。他和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书橱。里面放着一些旧的、发黄的书籍。不过,与其说那些都是“书籍”,还不如说那是“书渣”,因为几乎大多数书本,都已经残破。每到农闲季节,尤其是学校放寒假的时候,我常常看到老祖父放下扁担或者铁锹,坐下来,背对着太阳,戴上老花眼镜,展开一本残书,将卷起来的书页轻轻地摸两下,抹平,然后开始看,看到兴味之处,便开始朗声而读,浅吟低唱,兴之所至,也微微地摇头晃脑。
如果你对古代的东西感兴趣,他会跟你聊起康熙乾隆,放心,都不是历史——他没有这么高的学问,都只是些民间故事,哄小孩的文字,他会把这些当做大学问,郑重其事地跟你高谈阔论,侃侃不休。他的学问,我实在不敢恭维,他竟然以为自己遇到的最艰深的文字,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以为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就是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曾经时常高声评论说:“诸锅亮舌战群鱼,那讲得好深啊!”
我的爷爷一辈子爱读书,但是在书中的学问并不高。(在生活中,在农田里,他的学问是很好的)他常常感叹自己终身劳碌,没有闲暇,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一定会多读一些书。
我的爷爷崇敬有学问的人,他觉得我是个苗子,就十分热情地培养我对读书的爱好。
我小时候,十岁左右,一天,他忽然拿出一本书来给我,说:“这个书好啊,讲的很深,你读一读。”我一看,是一本《三字经》,打开一看,是竖排的繁体字。我读了几章,他很高兴,就对我说:“你拿去读吧,读完了记得还给我。”可惜那时候我并非真心热爱这本书的文字,倒更是新奇于这本书排版的方式,就把它带到学校里面去炫耀,结果同学们争相传看,再后来,这本书就不知所终了。现在回想起了,那还是中华书局的版本,是非常难得的一个版本呢。
爷爷自己的毛笔字写得极差,但是很希望我能写一手好字,我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对我说:“现在我们家,读书最高的,就是你了。过年的对子你不写,我走出去都没有脸!”于是,逼迫我写春联。他十分热情,为我买来了红纸,买来笔墨,亲自为我裁纸,亲手为我倒墨。对联还要我自己创作,不许抄袭,而且,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要我写一副,有几年春节,我实在很忙,因为我不但要给二爹、三爹、幺爹家写对联,还要给二叔、三叔、四叔家写。我们家,不但楼下要写,楼上也要写,住人的房间要写,不住人的房间也要写,厨房门口要写,猪圈和牛棚门口也要写,我爷爷的理由是:“猪和牛也要过年啊,也应该要写两句吉祥的话!”
我听了这些话,当然有点生气了,便没好气地对他说:“那厕所和老鼠洞门口要不要写呢?”
他嘿嘿一笑,说:“要写也是可以的!”
我为了写出好的句子来,常常搔首踟蹰,辗转反侧,有时候吃饭时,或者看电视时,忽然想到好的句子,立刻来劲,捉起笔就要做记录。
每次写对联,爷爷总会来看看,看看我写的是什么句子,不当之处,要跟我斟酌,或者争论,有时候也不免于面红耳赤。不过,只要我提笔去写,他总是乐呵呵的。有时候,乡亲来窜门,看到我们祖孙俩坐在桌前写对联,便笑着打招呼:“哟,写对联啊!厉害啊!”——在我们村子里,或者临近几个村子里,是没有谁自己写对联的,都是在街上买印刷品,贴在门柱上。
爷爷听了,总是又得意又谦虚地爽朗一笑,大声说:“哈哈,他现在啊,好比是一棵小树苗呢!还需要浇水,还需要培土呢!只望有一天,他能长成一棵大树啊!”
当时我年纪还太小,只是觉得这些话很寻常,甚至对他强迫我写对联的事情有些讨厌,我哪里懂得他老人家对我这个后人的一番深意呢?
爷爷很喜欢看戏,若哪里搭了戏台,十乡八里之外也要赶去。某一年的寒假,他听说老远有一个地方在搭戏台,便要求我跟他一起去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受爷爷的影响也爱看戏,便跟着他一同去了。有些长辈看我跟爷爷一同去看戏,很是反感,说:“你要跟你爷爷一样,变成迂腐钵子了!”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打牌赌博才是正路。风俗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但我性情已经定型,甘心去做一个不合时宜的迂腐钵子了。
我的爸爸出生在一九五七年,那时候正是大跃进,他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那时候正是文革吧。
他从小是个调皮捣蛋鬼,每天背着书包,跟别人说是去上学,走到半路上,把书包在树上一挂,然后下河游泳,摸鱼,玩到吃饭的时候,就提着摸到的鱼回到家中。我爷爷对他很生气,没少用棍子打过他,但是他是属于顽劣成性,屡教不改的人。
勉强读到三年级的时候,他坚决要辍学,我爷爷拿着棍子指着他说:“你不肯读书,将来不要后悔啊!”
“老子不后悔!”他说。
“你后悔不要怪老子!”我爷爷说着,自己都快哭了。
他却胸脯一挺,说:“老子后悔了也不怪你!”
我爸爸就这样放弃了学业,从此以后,他就浪迹在田间地头,在江湖上打鱼摸虾,他觉得的这样的生活也真是其乐无穷。而渐渐长大以后,他又开始讨厌做农民了,但是在社会上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据说他曾经去学过理发,但是,他觉得那些来剔光头的老头儿们身上的气味太重了,就把理发的工具箱踢翻在地。后来他又凭借着贫下中农的身份,光荣地当上了工厂的学徒工,因为有点小聪明,又很快成了技术工人,学会了开拖拉机,后来又学会了开汽车,他把车开得很好,终于,他找到自己在社会是的位置了,就这样安分下来了。
但是,生活还在磨练他,使他终于明白自己读书太少了。
在我记忆中,他似乎也有过一段爱读书的年华。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最爱的是麻将,其次就是象棋,其次就应该是书了。对麻将的喜爱,并非他特殊的爱好,毕竟跟他同辈的人当中,喜欢麻将的是大多数,喜欢读书的人是极少数。有那么一些天,每次工作回来,我都会看到他捧着一本书,坐在躺椅里面,专注地看着。他看的书,有《天龙八部》,也有《小李飞刀》,偶尔,我还发现他将一本厚厚的《聊斋志异》,或者《金瓶梅》拿来放在家里面。我估计,他把金庸的武侠小说都看完了,把古龙的小说也都看得差不多了。有时候,他看的书没有及时归还,放在抽屉里面,我就翻出来随便扫几眼,有的书,我居然觉得很过瘾,比如《鹿鼎记》,便自己带到学校里面去,利用午休时间一饱眼福。
我爸爸没什么学问,但是,他崇敬那些有学问的人,他自己没受过教育,却极想让孩子读书成才。
在学问上,他没有办法指导我什么,但是,他会在物质上尽力给我帮助。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给我买来作文指导书,《安徒生童话》,那时候,我只要想买书,跟他说一声,他总是应允。初中的时候,他看我英语不好,也不批评我,也不骂我,就给我买来了录音机和磁带,高中的时候,他看我英语还不好,录音机和磁带不顶用,他就给我买来了DVD和英语光盘。
我相信,我的父亲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没有多读点书。他没办法去指责自己的父亲,只能向前看,默默地付出着,努力着,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不会因为跟不上时代,而不得不艰难谋生的未来。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竭力支持我去读大学——在我们老家那一片,同龄人中能够将高中读完的,都是极少数啊!
在送我去读大学的那一天,临别之时,父亲说:“听说在大学里面,一天才上两节课,那么多时间不是在玩吗?早晓得是这样子,我真后悔你去读大学!”
我要上公共汽车的那一会儿,听到了这样的话,愕然回头,对他说:“您不要后悔,您放心,我懂事了,我肯定会好好读书的!我要去实现我人生的价值!”
父亲点头,宽厚地一笑,说:“那就好,那就好!”
我登上公共汽车,开始了我的大学之路。
以上,也算是我的家学“渊源”了吧?是的,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我们对知识的崇敬,对未来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个“渊”是那么深,这个“源”是那么长,它还会不息地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