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

勇敢地冲破画框

2020-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有风自东西南北

最近看了一部动画电影——《画之国》 。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执导并编剧。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群画中人从一位法国艺术家未完成的画作中跑出来,历经艰辛去寻找画家的故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欧洲油画之感,电影的人物、场景和色调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画之国》从就像一部动起来的油画艺术展,风格上有着马蒂斯莫迪利亚尼毕加索的影子,这部动画电影更像是一部加入了哲学元素的艺术品。

影片一开始,就像我们展示了这个画中社会的基本格局,画之国的国民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结构完整,色彩饱满的最高等级的图全人,次之的是欠缺某部分色彩的未画完人,等级最低的是只打了草稿,没有任何着色的线稿人。

图全人瞧不起未画完人,尽管有的未画完人只是裙子的边角少了一些颜色,他们也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禁止未画完人进入城堡,最底层的是线稿人,他们身体单薄脆弱,甚至没有办法把话说完整,是残缺最严重的人,也是最被鄙夷的人,他们是奴隶阶级。

当一位线稿人偷偷混进城堡时被图全人发现,他们一群人用尽所有的力气践踏他,凌辱他,把他折磨得毫无人形之后再把他扔到草丛里。

·爱情是打破阶级差异的原动力。

 

故事开头等级阶层的森严是一个矛盾,和大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有等级的地方便会有跨越等级的爱情故事发生。比如《傲慢与偏见》、《梁山伯和祝英台》。

图全人拉莫和未画完人克莱尔热烈地相爱,所以理想主义的拉莫在图全人会议上大胆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不应该划分阶层,每种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他的发言当然受到了图全人的反对和嘲笑,因为他只是想为自己和克莱尔争取来自由恋爱的权利,在后来的历险中,一开始拉莫也是看不起线稿人的,说明他还不具有博爱的平等主义思想。

如果拉莫没有爱上克莱尔,

如果拉莫是和一位图全人坠入爱河,

那么他还会这么大张旗鼓不顾一切地追寻自由和平等吗?

·人人都想成为完人。

 

图全人拉莫,未画完人罗拉,线稿人古姆一同踏上了寻找画家的历程,他们希望找到画家让他继续完成未完成的画作。

这样,每个画中的人物都可以是图全人;

这样,他们的画之国就没有阶级的差异;

这样,他们的画中世界就是一处没有争斗没有仇恨的世外桃源。

怀着天下太平的美好信念他们三个人出发了。

他们穿过传说中可怕的食人森林意外地生还,穿越黄沙漫漫的的沙漠意外地来到了这幅画的边界,不小心进入到了画家的另一幅战争画中。

这幅战争画跟他们的画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战争画是一副完成的画,里面全是完人。但是这样的世界比之前他们的世界还要暴戾,每天红军和绿军都要打上一仗,到处是伤残的士兵,尸横遍野,随着太阳的升起,每天都在重复着模式化的战争,闭眼睁眼都是无休止的炮火硝烟,画里面一个小士兵不喜欢这样的世界便和拉莫一起逃离这幅画。

这幅画的外面是一个更大的世界,他们发现自己来到了画家的画室里,画室里摆放着好几幅画作,有女人的画像,有小丑的画像,有画家的自画像,还有很多的人物速写,他们根据和画中人的对话拼凑出了对画家的初步印象——

脾气暴躁,完美主义,热爱艺术,理想远大现实却郁郁不得志。

在画家的其他画中:

威尼斯里的画家们孜孜不倦地在写生夕阳,他们都希望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夕阳;

小桥边的画家画着人物画,却没有一位旅客愿意在他的画前停留半步;

戴着面具的画家觉得自己戴着面具的模样最完美,但其实面具和他的真面如出一辙;

自画像里的画家很容易生气,因为他老觉得自己画不好。

这里面的每一种类型的画家都是画家真身的分身。

画家笔下的画家们都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他自己内心情绪的映射。他想要完美,想要自己外貌的出众,想要自己画技的炉火纯青,想要理想和爱情兼具,但是现实总是和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

他住在狭小破旧的房子里,画室里摆着很多画却无人赏识,没有金主愿意买走他的画,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画工拙劣,他有自己喜欢的人,因为自己贫穷而没有办法长相厮守,他有自己远大的抱负,想去遥远的威尼斯一展宏图,他把情人和远方——这两个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意向融合在了同一幅画上,这幅画也是他所有画作中最温暖最明亮的一幅画。画毕,他看看了自己家徒四壁的屋子,屋子里堆满了自己不值钱的画作,家当里除了颜料就是画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实力能支撑起诗和远方,于是恨自己的一无是处,开始怀疑自己的画技,怀疑自己的信仰,将愤怒转向了自己的画,疯狂地破坏了自己曾经用心完成的许多幅画,对自己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和否定,那一幅未完成的画停止了创作,永远保持在待完成的状态。

画中的人想成为完人,因为图全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画家想成为完人,因为完人才可以不被否定,才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的远方,才支持自己的理想。

现实的残酷逼迫着他们要追求最好的自己,因为他们“不完美”的地方正是被世人嘲笑被世人羞辱被世人践踏的理由。

画中人希望画家能帮助他们成为完人,而画家却不知道该找谁的帮助让自己成为完人,只能对自己严苛要求,将愤怒转向了自己,进行自我伤害。

·成长是认知和行动相互促进的过程。

 

画中人出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找到画家希望他能将这幅半成品完成。但是在一路上奇幻和艰辛的路程中,他们的心智认知有了改变。

图全人拉莫对线稿人古姆的态度开始好转,一路上帮助古姆,不让他掉队;曾经胆小脆弱的古姆为了能帮助自己的线稿人朋友勇敢地和骷髅人战斗;小士兵不再受长官的摆布,用恶作剧的方式诙谐地告诉了战争画中的士兵们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而萝拉更是升华了自己的认知,当未画完人争相抢着颜料要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萝拉却放弃了用颜料来修复自己,放弃了可以成为图全人的机会,她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现实,她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因为她的内心装下了更大的世界,她明白了不管哪种生命形式都有存在的意义,外表不是唯一的评价因素,她追求的是内心的正义和勇敢,以及想冲到更大的世界外面去探索生命的本源。

画家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劫荡之后他的认知也有所改变。他放弃了追求远方,守着自己的“雅舍”安静地度过晚年,对人物画不再有执着的追求,不想再痛苦地带着他人的感情而活,那幅未完成的画是他的认知分界点。

褪去了年轻气盛时的激进,晚年的画家心境平静祥和,安于现状,与世无争。他将目光放在了房屋周围的美景中,转向了风景画,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风景中,坐在自己的家门前,一笔一笔慢慢涂抹着眼前的景色,海天相连,云朵好像在跳舞,他的画派也转向了印象主义。他是一位孤独的艺术家家,却有着绚烂的灵魂,他也完成了一次认知上的巨大转变——接受现状。

 

萝拉和画家一样,接受了自己现状,但萝拉怀着年轻时画家的那份激情,大胆地走出去追求真理,画中人萝拉代替了画家延续了他年少时未完成的梦想。

如果没有画中人的大胆行动,他们的世界还是天天处在阶级矛盾中,底层的人们等着救世主(画家)的来临救赎他们。但是后来在他们的行动过程中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认知——那就是唯有自我救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能依赖别人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的画笔是在自己的手上,要大胆地抓住命运的画笔为自己的生活添上五彩斑斓!

认知——行动——改变认知——改变行动,这是他们心路成长的历程。

我们也是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挫,不断磨炼,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接受了心中的另一个自我。

影片的结尾,萝拉走出了又一个画框,原来自己以为找到的画家居然是另一位画家的作品,真正的画家在哪里?这对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帮助其他人通过自我救赎改变了生活,她走了出去,和人类一样,去探索哲学的终极追问“我从哪里来”。

画框在这里是一种隐喻,它象征着在生活中束缚着我们的条条框框,如界限、规则、认知、眼界等,它告诉我们追求自由的人正勇敢地冲破这画框的牢笼,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收获了更优秀的自己。

愿大家在成长的旅途中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