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书探究
《道德经》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曲线才能伸直,洼地才能充盈,陈旧才能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持守着“道”,来作为行事的准则。不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为对,所以真相彰显;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傲慢,所以才能领导。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弯曲才可保全”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只有诚恳践行“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且听我以这章为切入点,从字面意思开始,一层一层深入分析。
从这章的表面理解无为,就是曲、枉、洼、敝、少,这是有为的最快路线。
在今天,我们如此的急功近利。做什么事情都想要最快见效;有什么能够表现自己的地方,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常常陷于焦虑状态,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在这章,老子提出了做事情的最高境界,由“曲则全”的外在表现,推至“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就是“道生一”,就是道的最初体现,是万物的根本规律,但是这个“一”又与万物的距离最远,这是曲的极致,是少的极点,故可以为天下任何事情的准则,可以全天下事。
这个“一"到底是什么,它不是道的本身,而是道最初的表现,《道德经》第20章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信,就是“一”,它是道最初的信号。
由此,老子提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个又和“曲则全”呼应,要想明,表面上看最快的就是提前自见,但实际上,这却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在这里,可以看出《道德经》成书的核心目的,不是清净无为,遁入深山老林,而是一本治世的典章,处世的经纶。是人类对处事方法论的追求与探索,同时,从世界观、人生观进行了分析,这短短5000言,可谓是古代行为科学探究的极致,是巅峰之作。
从《道德经》第20章可以知道,认识事物有三个层次,一是精确复制应用;二是寻根探源,由果朔因;三是把握规律,抱一为天下式。据此来对这一章进行再深入认识。
1、精确应用:了解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做到以曲求全,以枉求直。就如要想在工作职位上有所进步,那么用力的点,不在求取更高的职位上用力,首先在工作中,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次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做到洼则盈,敝则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刻吐故纳新,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落后,才有进步的空间。
2、寻根探源:这一章讲求的就是不争,但是这个不争,为的就是争。做到曲、枉、洼、敝、少,就是为了全、直、盈、新、多。这几个对比,赤裸裸体现出了道家的一种争天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认识到了这种思想,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用无为的方法来争?原因是什么?当然不是简简单单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必须有着一整套理论来支撑。这个理论的应用表现是无为,这可以拆成两个字,无和为。无体现的就是一种曲则全的思想,就是一种不停的做减法的思想。为,就是实现目标,这个为,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天下式,诚全而归之,天下归一。真正拆解开来,就是曲则全,无则为。
3、为天下式:这种境界也仅从老子只言片语中探究一二。其实老子5000言,全在矛盾中行,有无、动静、前后、多少、美恶等等。但是驾驭这众多矛盾的,使其浑然一体的,就是道。在这一章,这种矛盾的对比更加明显,语言更加直白。这章体现的真正规律又是在说什么呢?是减法思想、是逆向思想、是曲线思想等等,这些都对,但这些思想都只能说明一方面,一个侧面,其本质就是万物浑然为太极,是一种圆的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是一种循环的思想,本质就是如同人类进化的螺旋上升、太极的螺旋劲。老子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演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的,这个和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论、矛盾论是何其相识。通过这一理论,就能做到“抱一为天下式”,古之所谓,岂虚言哉?叹服、拜服。
据此,道德经不再神秘,不再是不可解读的经典,不是神人传授,而是通过自我体察认知、师法天地有感,达到极高人生境界的古人而作。是对包含人在内的天地万物运转的一种规律性认识,是对自然的一种内在探索,这在没有任何科研工具、理论经典极少的古代,可谓一叶落而知秋。这正如《易经》所言,“履霜坚冰至”,老子已是彻底达到这种境界,万事如易,万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