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

创业百味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49人  醉酒非酒

本文转自恩师Howard《创业百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迈入社会的我被分配到航天部所属的一个研究所。

研究所大院很大,院内还有一条内部公交线路,标准的事业单位待遇很不错,每年会有出国机会,工作五年还可以分到在研究所院内的两居室。

但混了半年,实在忍受不了体制内的沉闷氛围和一眼就能望穿的收入及晋升之路,毅然决然的决定自己去创业。

刚把这个想法和家人托出就遭到父母的激烈反对,甚至以断绝关系相要挟,好在姐姐是个明白人,同时自己也在做着一家规模和效益都不错的软件公司,在姐姐的支持下,父母终于不反对了,但也绝不支持,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

因为从小喜欢摄影和色彩,喜欢书法和绘画,喜欢有品味有格调的设计,于是想能否自己开家广告公司养活自己呢?!

那时候广告公司不是随便能开的,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注册资金至少一百万,二是必须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主管单位且广告公司也必须全民所有制。

换句话说就是非公有制是不允许涉及广告业的。在姐姐的资金和人脉的帮助下,我终于成为一家注册资金一百万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法人代表,那年我24岁。

于是开始租用办公场地、招聘人才、购置制作设备和办公用品、确定业务范围、设计服务规范、制定企业规章等等先期工作,还花巨资购买了一套博朗尼卡120成像照相设备,包括一个机身两个机背三支镜头和全套影棚灯光及背景布,就这样,广告公司宣告成立……

创业百味

由于当时的广告业是热门行业,仅北京就有超过3000多家广告公司,而同期美国本土也只有2000家,广告公司的成立并不代表就能运转盈利可以养活自己。

公司员工无论在何部门首先是公司的业务员,承揽业务是每个人的第一工作,即便如此,公司的业务收入仍不足以维持正常支出。

直到一个偶然,我发现窗外眼皮下的这条北京著名的电子街还没有一块户外广告牌的时候,灵机一动,确定要成为第一家在这条著名街道树立首块广告牌的广告公司。

当了解当时北京户外广告牌的申请手续和审批流程后发现,审批通过难度堪比上青天,每月审批一次,在所有参审户外广告牌项目中,通过率仅有2~3%,因此北京当时大多数街道看不到广告也就不奇怪了。

小富靠努力,大富靠运气。我不聪明,也没大运气,但我很幸运成为申请企业里的3%,并以极低的价格租到了在这条街中心位置的酒店所有楼顶,设立了总面积一千多平米的六块户外广告牌。

刚把招商电话公布在广告牌上,就吸引了众多知名厂家的电话,从此广告公司的业绩不再需要业务员拓展而蒸蒸日上。首年营收不但付清所有费用和借贷投资款,还产生了可观的纯利润。

在北京亚运村房价每平1500元且买房送北京户口的年代,终于敢花三万元买部手机,花二十万买台方灯捷达了,内心也膨胀的开始追求当年的“奢侈品”金利来、鳄鱼和沙驰......回头望去,不免为当时的幼稚和浮躁羞愧。

六年后广告牌因道路拓宽而拆除,由于没有及时发展其它广告相关业务,广告公司也因此败落下来,但却为投资其他新项目提供了原始积累。

回顾六年来所发布的广告客户,全部都是首批进入国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而唯一的国内企业是中国电信。

当然,在广告公司经营同期,进行着新一轮的投资和创业,在2000年前后,先后投资了一个电脑科技公司、一个管理咨询公司、一个纯净水瓶装厂、一个原生牛皮箱包厂。

两年后,后两家企业因产品和工艺问题以失败告终,电脑科技公司因恰逢国家产业优先政策红利得以高速发展,一度成为业界明星企业。

而管理咨询公司则利用独自技术优势一步一个脚印的一路走下来直至之后的转型。

叁首年营收不但付清所有费用和借贷投资款,还产生了可观的纯利润,在北京亚运村房价每平1500元且买房送北京户口的年代,终于敢花三万元买部手机,花二十万买台方灯捷达了,内心也膨胀的开始追求当年的“奢侈品”金利来、鳄鱼和沙驰......回头望去,不免为当时的幼稚和浮躁羞愧。

六年后广告牌因道路拓宽而拆除,由于没有及时发展其它广告相关业务,广告公司也因此败落下来,但却为投资其他新项目提供了原始积累。回顾六年来所发布的广告客户,全部都是首批进入国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而唯一的国内企业是中国电信。

当然,在广告公司经营同期,进行着新一轮的投资和创业,在2000年前后,先后投资了一个电脑科技公司、一个管理咨询公司、一个纯净水瓶装厂、一个原生牛皮箱包厂。

两年后,后两家企业因产品和工艺问题以失败告终,电脑科技公司因恰逢国家产业优先政策红利得以高速发展,一度成为业界明星企业。而管理咨询公司则利用独自技术优势一步一个脚印的一路走下来直至之后的转型。

由于我是主要投资人的缘故,在我投资的几家公司中,我只负责财务和人力,因此我的名片除了公司名称不同,职位永远是两个:财务总监和人力总监。

虽然只负责两个部门,但所有公司的财务收支制度和人员薪资待遇均由我来制定确认,公司全部人员的招聘和面试以及新聘员工的企业文化入职培训也是我重要的职责之一,当然也包括解聘的谈话,也因由此见识过各式各样的员工。

A,26岁,公司招聘的平面设计师,学历很高,是中央美院的在读研究生,入职时很奇怪她为什么会如此决绝的应聘我们这样一家大几十人的公司职位。

她的回答是因为喜欢,但她没说喜欢的是什么。

直到有一次我到她所在的公司签发工资,临走时她递给我一个信封,叮嘱我走了再拆。

我同意了。

以为是辞职信,回到办公室拆开看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诗,很长,足足写了五页纸。

这是我婚后第一次遭遇丘比特之箭,我不敢多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但下意识觉得不应更不能接受。

此后又陆续收到类似信件和留言,都被我冷处理。

半年后的一天下班时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生病了,能否送她回家,我答应了。

接到她后就坐到了副驾位子上,一路上,她转过身来正身正面对着我不说一句话,静静地看我驾驶,我有点不知所措的开着车。

到她指定地点后,她只淡淡地说,因为家里有事以后就不去公司了,工资也不要了,你自己多保重,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了。

说完后问我是否能拥抱一下,我同意了,之后感觉到这个拥抱很久很有力,随后她拿着包头也不回的下了车,第二天我还是把当月工资打到她卡上,从此再也没有她的任何音讯……

B,24岁,是公司招聘的销售部员工,大学刚毕业,北京人,面试的时候看到她的字迹本没打算聘用她。

但当她不依不饶质问我为什么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聘用时,我突然觉得应该让她试试,于是把她留了下来。

把她安排到L负责的公司里,L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和创始人之一,河北人,其父是当地的一个什么局长,自小家里条件优越,一同在公司上班的妻子是中学同学,新婚不久就双双来到北京,寄住在一个亲戚家开始北漂打拼?

机缘巧合和我认识并一同创业。

有一天例会刚结束,我正准备离开,他把我叫住说想和我聊聊,我同意了。

他首先问了我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如果你现在遇到一个特别喜欢的女孩,就是一辈子都难遇到相见恨晚的那种,你会怎么样?

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到:我不会遇到的,因为我没往这方面想过,没想法的相见是不会恨晚的。

一年后,L舍弃了曾苦苦追求过的妻子和一周岁的孩子,迎娶了北京姑娘B。

说实话,我认为新妻的颜值和能力都不及原配,或许真的像其所说的,找到相见恨晚的真爱,可以为真爱不顾一切……

创业百味

电脑科技公司从成立到业界小有名气只用了14个月。

借着国家科技产业优先政策的扶持,一度成为业界的明星企业,其成就还被中央电视台在1999年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评选成为“共和国50年50件大事”之一。

科技公司成立之初包括我共有五位创始人兼股东,如果完全按出资比例我应占80%的股份,但实际我只占了50%,其余股份作为技术和营运配股奖励给了技术和管理人员。

这一举措使得公司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把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公司运转到第八个年头,当一路顺风顺水走过来的几位创始人兼股东觉得自己的实力和人脉都不是问题的时候,公司就出现了问题走到了尽头,拆分后的公司经过市场几年的洗礼后,终究没有呈现出原先的精彩,昔日耀眼的明星终于暗淡谢幕……

管理咨询公司在初创时包括我有七个原始股东,六位资金股东占80%和一位技术股东占20%,我占了15%,依然负责财务和人力方面的工作。

管理咨询公司在国内改革开放初期是极其少见的公司类型,我甚至一度否定过它的可行性,在倒爷盛行的时代,拿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去盈利简直不可思议……

而恰恰就是这个公司在当年创造了国内两个第一,一个是首部企业管理模式的诞生,二是首个商业培训班的开班。

当时是国内十大媒体之一的《北京青年报》以头版半版的文字进行了题为《中国首部管理模式诞生》的报道,随后我们把这套管理模式编成通俗易懂的系列图书和系列VCD教程一并公开发行,同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建栏目进行每天定时播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和机场书店都争相代理销售所有相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并设有专柜,公司还为此专门成立上百人的宣讲团和演讲团,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有偿宣讲和培训,为期三天每人收费三千的培训班在全国各地举办并迅速爆满,在当时平均月薪还是几百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宣讲会还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90分钟的电影,在天津更是史无前例的在人民体育馆举办了五千人三天的培训班。几年后,国内的商业培训机构和商业培训才有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出现……

随着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化和不断发展,慢慢形成以学科、以行业、以地域为服务对象的专业企业,从而衍生出健康养生、新型能源、人工智能、创业孵化、基金管理、投资融资以及针对各个重点行业和领域服务的专业管理公司。

公司的高级决策和高级管理层面也从当初的股东创始人发展为由具有高学历、高能力、大视野、大格局的青年一代构成,秉承的是以往的奋斗精神, 创造的是现代奇迹……

创业,永远在路上……

创业百味

我与恩师Howard认识整整两年,他文章里所说的这些事情基本没有听到他提起过。

他的文章用词平实,叙事流畅,逻辑完整,不堆砌不浮夸,读来犹如沐浴在温水中。

大概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他现在的文风,他并不是专业写作,但是文章可读性很强。

文章里大量有关于他创业的经历和心得,他曾经和我说过,创业,努力的作用最小。

他的经历也再次验证了这句话,或者说这是他走过栉风沐雨以后宝贵的心得和结论。

其实他说的很对,每个创业者都很努力,都是起早贪黑,竭尽全力。

但死在后天天亮之前的创业者比比皆是。

ofo的戴威足够努力,也足够幸运,但大厦倒塌的时候依然只是轰然一声。

在他事业有成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生阶段,我一直希望他能把他的经历写下来,一是作为纪念,希望百年之后可以找到他来过的证据。

二是他的经验很宝贵,虽然经验与时代、政策等有关,但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可贵的品质,比如足够长远的目光。

谨以这段话献给此文以及此文的作者我的恩师——Mr.H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