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与野猪肉
那是一个艰苦的时期,吃啥都需要“票”的年代,人们似乎忘记了肉的味道。
只有春节,每家每户才会分到很少的二斤肥肉,这块肉成了所有人眼里的象征。
首先,猪肉先被揉进去很多的盐腌起来,然后挂起来风干成腊肉,再然后取下来,轻轻煮一下,记住不要煮熟,不要煮熟,不要煮熟。
然后切成厚厚的片,装一盘,等到了春节,客人来了,待菜快炒熟的时候加入准备好的肥肉片,记住了是半生不熟的,然后装盘上桌。
客人都会心领神会,只吃肉里面的菜,不会去吃肥肉,一半是因为肉没熟咬不动,另一半是约定俗成懂得规矩,
这些伟大的肉片承载着一家人一年的蛋白质来源,它在客人吃完饭后,被挑出来,用温水洗一下,再次备用等下一波客人的到来。
有一年,村里的山上跑来一头野猪,村民发现了它,全村出动围堵它,疯狂的野猪跟这些饥饿的村民周旋。
它跑到另一个村子,另一个村子全体村民也出动继续围堵它,它在两个村子之间来回狂奔,终于它倒下来。
倒在我舅舅家的村子,我姥姥家分得二斤野猪肉,家里人狂喜,但是可惜的是全是瘦肉,没有肥肉,那一年我舅舅三岁。
我姥姥千叮咛万嘱咐地对我舅舅说“不要说这是野猪肉,别人问就说是家猪肉”,那时候吃野味很丢人,这吃不饱饭的年代,却延续着“爱面子”的传统。
春节客人来了,野猪肉被我姥姥很诚恳的煮熟待客,做的很美味,客人依旧不愿吃,姥爷劝客人吃,客人也客套话不吃,舅舅一看客人不吃就急了,从厨房跑出来说“这是家猪肉,不是野猪肉”,他不停用这句话解释了很多遍,客人都笑的前仰后合。
几十年后,时代巨变,野猪肉在偏远山区,春节时依旧可以买来待客,价格很贵,那是身份的象征,假如待客时有一盘纯正的野猪肉,东家一定会跟客人介绍说“这是野猪肉,不是家猪肉”。
野猪肉的地位变了,春节的年味也变了,但没有变的却是我们的“
猪肉与野猪肉面子”文化,我们的“面子”要比我们的年味更浓,但我们年轻人却希望;
多一点年味,少一点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