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么?

2018-11-25  本文已影响256人  mylovefan

01
吃过午饭和爸妈闲聊,说不过三句,话题便转向了两件大事,其实都是“明天的事儿”,一是我爹说要好好存钱别乱花,二是我娘的日经话题——来自灵魂的拷问:“什么时候能让我抱上孙子/女”。

其实这两个问题承上启下,前者说未来生活压力大,比如赡养父母、和老婆过生活、养育孩子,上中下三座大山齐齐整整,于是母亲说抱孙子/女的事儿,我便说,不生孩子不就好了?

其实从经济压力的角度,不生孩子真的是个不错的解。毕竟父母作为双职工退休后养老金尚属客观,身体硬朗不说还配置了商业保险,自己也姑且不算啃老的不肖子孙,再加上自觉年纪轻轻,对为人父母,至少现在是敬谢不敏。

你看,一向秉持“肉身不过是基因容器,自主意识定要强过动物本能”的我,也不敢说永远不想有孩子。何况听了我大逆不道观念的父母?

02
可能真的存在吸引力法则,前些天新入了kpw4,在ku借了《AI迷航》看,又在我的小书屋刷到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刷知乎又看到了奇葩说某一期关于“是否支持在大脑中植入一块包含所有知识的芯片”,早上看朋友圈又看到了李诞出轨。

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上几块信息之间自带联系,做个脉络图出来应该是像片网,对于我本人确实独立发现或者接收的(当然也有可能“被大数据”而不自知)。

那么综上,大胆一些,能有哪些推论或假设?
1 我的兴趣点在AI和经济学
2 现下社会对AI这个关键词非常关注
3 奇葩说的传播和影响力很强或者说奇葩说很有话题性
4 吸引力法则有效
5 卖人设总会塌,当然可能人家人间不值得,佛系不 care

其实说回来,《ai迷航》是部人物刻画很单薄的小说(尽管想象力很丰富),薛教授的讲义也算不上学术著作只能说是科普读物,奇葩说我一期也没看过却从知乎、朋友圈和午饭时间听说了个大概,以及个人对李诞纯属路人,又及,我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点也不是最清楚。

所以再总结升华一下,本本主义或者主观一些讲,我被塞上了奶嘴,只是形式不一样,他们会看综艺、聊八卦、diss吴亦凡,我会从知乎、即刻了解主流用户的观点和评论(另一种形式的拾人牙慧),中间不过是“万物互联的破碎的用来杀时间的时间”
(你看,我说“我被塞上了奶嘴”而不是“也被”,因为我无法判断他们是否只是为了社交活动而伪装得自己热衷于娱乐信息,就好像聚会上发出干笑来附和他人的社交行为一般)

但作为最新款的kpw4确实不错,无论是续航、内存还是防泼水,最重要的是,“压泡面盖”的核心功能依旧好用,明天的桶装泡面不怕没得装备镇压,这就够了。

03
写差不多了,说说阅读的事儿。

自从正式入手Kindle以来,我读完了《月亮与6便士》、《AI迷航》、三分之一的薛兆丰,阅读量尚可,但不值一提,毕竟还有不少存货,书又那么多。

其实小时候我还挺喜欢阅读的,说喜欢而不是爱是因为,现在我也挺爱读书,但和小时候不一样的是,小时候主要体现在屁股坐得住,常常一读就是3、4个小时,现在则主要体现在舍得花钱买书上——另一种形式的书非借不能读也。

另外就是阅读内容上,你能想象初中或者更早一些,我就读了海岩的《河流如血》、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么?这两部小说拿到现在大概也挺小众,现在倒是会逼着自己去读一些不那么轻松的书,不那么轻松是指,读起来费劲,比如教材比如专著,毕竟再苦再难的小说,合起书来与你也毫无干系,生活早早以不可抗拒的姿态侵占你的生活和注意力。

阅读这事儿上,我挺爱和自己过不去的。

但还是要读,为了有个高级奶嘴,为了不像墙上的钟表一样被人一望便知,为了,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