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摄影日更大挑战

儿时的歌谣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冯菇凉

文/菇凉

在简书读到一篇佳作,讲宛东平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而支撑这个文化底蕴的竟然有童谣这么个美好的东西。

并分享了好几个儿时的歌谣,每首歌谣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旧时外孙一年四季赖在外婆家的场景,接着是《杀小鸡》讲的是六畜兴旺的一家子,鸡、羊、鹅、马、驴、狗全都是可以获得足够久的,因为对人类来说,除了肉食还有别用,唯有猪吃了睡,睡了吃,该杀,会随时送命。

童谣告诫小孩子们,长大了一定要一专多能,才能被老板留下,不会随便被炒鱿鱼

而《小巴狗》反映的是欣欣向荣的乡村,母子和谐、婆媳和睦、妯娌相亲、儿童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烟火气场面。你仿佛能看到夕阳里农家院落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鸡犬相闻的怡然之乐。

看到筛箩箩的时候,童年仿佛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了一遍又一遍,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

筛箩箩,打面面,我问小妮吃啥饭。凉面条,炒鸡蛋,呼啦呼啦两三碗。

这是家家户户大人哄孩子的歌谣,每每伴随歌谣的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两只手拉着小孩子的手前后不停摇摆的画面,最后呼啦呼啦的时候还会加速摇摆,小孩子都会乐得哈哈大笑,家庭幸福的画面莫过于此。


那时孩子们嘴里哼着《小燕子》歌曲抒发了剧中人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这部电影早已被人们淡忘了,但这首歌却被单独传唱开来。歌曲清新流畅、自然朴实,毫无斧凿之痕。现在传唱时,一般只唱原曲的前半部分,这是孩子们最熟悉不过的歌了。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大家你追我赶,上学路上或者放学路上,最近都是一蹦一跳的歌唱着,像极了叽叽喳喳的小燕子们。

放学后我们聚在一起,盘坐在地上丢手绢时,嘴里总是唱起来:盘脚盘盘脚盘,整三年,三年整,绣花鞋,缝缝绣绣,一只弯,一只斜,打你小脚往回蜷。

有时候还会处罚失败者唱儿歌:小板凳,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籽儿,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下挂面,奶奶嫌我下得稠。我给奶奶放香油,奶奶嫌我放得香。我给奶奶放块姜,奶奶嫌我放得辣 。我给奶奶说好话,奶奶嫌我说话多。我给奶奶瞎啰啰。

记得关于板凳的儿歌还是奶奶教给我们的:板凳板凳落落板凳板凳落落,里面住着大哥。大哥出来卖菜,里面住着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住着姑娘。姑娘出来瞌头,里面住着小猴。小猴出来作辑,里面住着喳喳鸡。喳喳鸡下蛋,砰啪两半。

耳熟能详的还有简单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呀吱呀叫奶奶,奶奶忙着不能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其中关于《外婆桥》的歌曲是最让人羡慕,那时候我们都是爱哭的孩子,时长一阵哭闹后,被大人哄睡,一边唱,一边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清脆的童声从耳边飘过,宛如初夏晨曦中一束明丽的阳光,恬静而温和地抚慰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在童谣的温情中长大,也是在幸福中长大的。

童年有很多的快乐,很多的游戏,每首儿歌里都代表着不同的快乐。虽然我们都已经长大,玩伴早已相隔千里,但是每次哼起儿歌,嘴里总是上扬想起曾经的快乐点滴。

正如一篇文章说的:儿歌在小时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启蒙认知,是情感的表达,它是我们无论有多远的路,但是只要一想起就能带我们灵魂穿到最初的记忆起点的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