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天妒英才简书电影人物

至爱梵高:那个疯狂的“孤独患者”!

2017-12-15  本文已影响175人  腔调电影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

这是梵高的写的一句话,看完《至爱梵高》后,再仔细咂摸这句话,东方不败式的连绵的孤独和寂寞奔涌而来,只不过东方不败是无敌的寂寞,而梵高是不被世界所理解的寂寞。

这句话就像个催泪弹,催泪效果一点也不亚于片尾那一回头的凝视。

《至爱梵高》的结尾,当那首《Vincent》的主题曲响起时,梵高佝偻着身体给了一个回眸,仿佛穿过127年的时光,寻找那些能通过烟,看到他内心的那团火的人。

决定去看《至爱梵高》那一天,刚写完《寻梦环游记》的观后感,发完文章不久,就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他对我说:“写写《至爱梵高》吧!”

我说:好!

我没问为什么他会让我写,因为我懂他的热爱。

梵高,即使对他一无所知的人,也知道他的传奇故事,他曾割掉自己左耳给妓女,最后拔枪自杀。

《至爱梵高》是一部传记电影,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部油画动画长片。

整部电影都是用梵高的画风,来叙述他的故事,在风格上,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今年6月,它曾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

此后,在中国上海电影节更获得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长片。

实际上拍摄梵高一生的电影,至少有一百多部,但是真正以梵高的作品来展现其一生的,《至爱梵高》还是第一部。

这部长达95分钟的影片,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导演在全世界15个国家找到了125位画家,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每秒的速度叠加而成的作品。

导演Dorota Kobiela是梵高的铁杆粉丝,15岁时他就开始喜欢梵高,他看过梵高的很多书信,在梵高的最后一封信里,他说“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所念。”

为了实现梵高的愿望,导演Dorota Kobiela便迸发了这个创意。

影片制作过程自然十分复杂,先是找真人演员在绿幕前表演,然后再制作成CG动画,再由画家去手绘制作。

制作工作量有多大就不说了,单是找演员,导演就颇费了一番苦心。

罗伯特·古拉奇克饰演梵高,简直和梵高自画像中的自己一模一样。

而电影中的主演阿尔芒·鲁林则是由英国演员道格拉斯·布斯饰演。

而影片中为梵高治病的加歇医生,也是我们的老熟人——杰罗姆·费林。

在《权利的游戏》里,他曾扮演过波隆。

先找真人拍,然后再画下来制作成动画,看起来是非常笨的一种方式,但是导演却恰恰要以这种方式,让普通观众通过梵高的画作去理解梵高,走进他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是从梵高的一封信开始的。

梵高去世两年后,他的前房东发现一封梵高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

房东把信交给了当地的邮政署长。

而邮政署长鲁林是梵高的生前好友,他决定将梵高最后一封信送给他的家人。

邮政署长其实原型来自于梵高的画作,1889年,梵高曾画过一幅邮政署长肖像。

于是署长让自己的儿子阿尔芒·鲁林把这封信送到巴黎。这封信,就是全片的主线,从而回顾了梵高的一生,而阿尔芒也是通过这封信了解了梵高的一生,开始探寻他的死亡之谜。

刚开始,阿尔芒对梵高是充满了鄙夷和不屑的,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梵高是个靠弟弟供养着的疯子。

这一段也就顺便回顾了梵高和高更相爱相杀的友情。

从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你会发现,其实这世上不光有文人相轻这回事,还有画家相轻这回事。

当时梵高每个月能从弟弟那里拿到150法郎的生活费,于是他成立了南方画室,邀请了高更一起来创作。但两个人在艺术理念上完全不合,高更也不太欣赏梵高,很快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在那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他割掉左耳送给妓女的那段奇闻。妓女不仅没有被感动,反而被吓尿了。

梵高割掉左耳后,鲁林曾带阿尔芒去探望过他。

梵高躺在床上,血流的到处都是。

而这间卧室,就是梵高在1888年画的《卧室》。

割掉耳朵后,本来就不太讨喜的梵高更被当地人认为是疯子,连小孩子都爱是欺负他,他画画时,他们在后面用石头砸他。

面对一群小孩,梵高并没有反抗,而是夹着画板仓皇逃跑。

当时是1889年,梵高正在创作的画是著名的《罂粟田》。

阿尔芒觉得梵高太过懦弱。但他的父亲说:“你再活得久点,就会发现,生活可以摧毁任何强者。”

在父亲劝说下,阿尔芒接受了送信的任务,去了巴黎。

而阿尔芒的足迹,也致敬了梵高的一些名画。这是梵高1887创作的《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画面中的红衣女子变成了动态。

原作:

电影画面:

1887年的《克里奇大道》。

原画:

电影画面:

阿尔芒先是拜访了一个颜料商店的老板唐吉老爹。

1887年的画作。

在唐吉老爹这里,阿尔芒了解到了梵高悲惨的童年。

梵高的全名是文森特·梵高,是家里的长子,但实际上,在他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了一个哥哥,也叫文森特·梵高,只不过不幸夭折了。他是在哥哥的忌日那天出生的,算是哥哥的替代品,但是爸妈一直都不太喜欢他。

为了取悦父母,梵高其实已经很努力了,他努力学习、工作,但直到28岁,却还是一事无成。

毕业后去伯父的艺术品公司干过一阵,很快被开除了。想子承父业当牧师,没当上;想考神学院,却因为太难,最终放弃了;去当传教士吧,因为衣衫不整而被炒鱿鱼。

总之,梵高28岁之前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干啥啥不行,越努力越绝望。

家里所有人都不喜欢他,除了他的弟弟,画商提奥。

提奥鼓励梵高努力画画,并“包养”了他,每个月固定给他一笔150法郎的资金支持。

但是他的画,却连一副都卖不出去。

直到他死之前,他画了1000多幅画,却只卖出去了一副,一副叫《红色葡萄园》的画,当时只卖出了400法郎,相当于今天的1000-1050美元。

在当时,很少有人欣赏梵高的画作,而喜欢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唐吉老爹告诉阿尔芒,梵高那封信的收件人提奥,也就是他的弟弟,在梵高去世后的四个月后,也已经死了,而他的遗孀住在哪里也无人知晓,他告诉阿尔芒,可以找梵高生前的医生加歇医生打听打听。

同时,唐吉老爹还对梵高的死提出了质疑,因为他最后一次看到梵高时,明显觉得他更自信,目光也更坚定了,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阿尔芒到加歇医生家时,医生不在家,他的女管家却对阿尔芒说,她第一次见到梵高,就觉得他是个疯子,对他恶语相加。

为了等医生回来,阿尔芒住进了梵高生前最后住过的那家旅馆。

从老板的女儿口中,阿尔芒了解到了另一个梵高,一个温暖的和善的好人梵高。

阿尔芒出于好奇,还打听了梵高腹部中枪最后死去的时候的情况。

关于梵高的死因,在这段彻底成为了谜团。

梵高只是腹部中枪,但医生却说无法治疗,也没有取出子弹,他在床上苦苦撑了两天后才死去。

在梵高最后的时刻,他的弟弟提奥陪他一起度过,他对弟弟说:“我的死不怪任何人,也许这样的结果更好。”

你完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是想说世人不理解他,他不怪他们,还是说,是谁射伤了他,他不怪人家?

这是一个谜团,引起了阿尔芒的兴趣。

老板娘的女儿告诉阿尔芒,梵高经常去河边画画,让他去找河边的船夫聊聊,船夫或许会告诉他一些有用的情况。

船夫告诉阿尔芒,其实梵高是个特别孤独的人,他经常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

有时候,有乌鸦来偷吃他的午餐,他却停下来,仔细地观察它。

在船夫看来,梵高是个内心孤独感异常强烈的人。不仅是一只乌鸦都能让他一天充满乐趣,他还经常跟一个叫雷内的当地小混混混在一起玩,尽管那个混混常常捉弄他。他认为,梵高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寂寞,找个人说说话。

船夫告诉阿尔芒,如果想更多了解梵高,不如去找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聊聊,因为她和梵高的关系匪浅。

玛格丽特的形象,来自于1890年梵高的画作《弹钢琴的女人》。

但玛格丽特却不愿意谈和梵高的相处细节,她只是告诉阿尔芒,梵高是来找她父亲看病的,却并不承认和梵高的亲密关系。但现实是,玛格丽特在梵高死后,一直住在父亲加歇的庄园里,终生未嫁。

这一段,又让人怀疑,梵高的死,和加歇医生是否有关。是因为他女儿?还是别的?

阿尔芒继续探寻着梵高的死亡之谜,最终,却发关于梵高的死,陷入了罗生门。

加歇的女管家说,梵高死的那一天,她亲眼看到他和雷内那群小混混在一起玩闹。

而船夫告诉阿尔芒,雷内确实有一把枪,是从旅馆老板那里买来的,他经常把枪别在腰上,扮演西部牛仔。

当地的一个老头证实了这番话,他说梵高死的那天,他和侄子听到仓库里的一声枪响。

其实最大的疑点就是,杀死梵高的那把枪是哪儿来的?

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枪是哪儿来的呢?

一切都无从得知。

当地的一个叫马苏里的医生认为,梵高是被别人杀死的,因为从中枪角度看,自己杀死自己不可能。

可是加歇医生却说,马苏里是胡说,他更相信梵高是自杀。

最终,加歇医生说服阿尔芒放弃了追寻结果。他收下了阿尔芒的那封信,并把它交给了提奥的遗孀,并在后来出版,也就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梵高的书信集《亲爱的提奥》。

整部影片,通过一封信,贯穿了梵高的一生,也提出了梵高自杀论之外的另一种论调——他是否是他杀。

但就如影片中玛格丽特所说:很多人都关心他是如何死去的,却没有关心他是怎么活的。

他是如何活的,比怎么死去,其实更应该关注。

梵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欣赏花朵的绽放的美好,“生命的任何最细微的细枝末节,于他而言都不曾渺小简陋。”

但他又是个不被人理解的人,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割掉耳朵,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拔枪自杀,也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要画画。

用当时的目光看来,他是个疯子,是个蹭吃蹭喝靠弟弟供养的废柴,而在爱情中,他也是个失败者。可是令人感动和心酸的是,在无人理解和认同的时代,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也不愿意俯下身来,讨好这个世界。

梵高曾在给提奥的一封信上说:“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幸好,他终于等来了透过青烟看到他心中烈火的人,曾经一幅画都卖不出去,如今,他的一副画却卖到了5.39亿的高价。

不幸的是,他为了等待这个时刻,花费了一百多年。

我庆幸,我看了这部影片,它改变了我对梵高的刻板印象,曾经,他在我心中是个割耳朵、自杀的“怪咖”,而如今,我终于明白,他只不过是个孤独的天才。

有人说“当最后梵高转身瞬间,我不禁泪流满面”。确实是的,那些泪为梵高而流,也为我们自己而流。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像梵高,曾经等待别人的理解,曾经为了终将到来取暖的那个人,而苦苦守着心中的那团火。只不过,遗憾的是,有时候人没来,火已经灭了。

看看《至爱梵高》吧,为了梵高,为了理解,为了孤独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