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练(2):每个人都被潜意识束缚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潜意识。这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理论的。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
其实大部分人都被潜意识束缚了一生。
本质是潜意识控制了我们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那么这个怎么来的呢?
心理学现如今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叫原生家庭。
其实就是从原生家庭来的,影响性格的原因很多,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遗传,主要是指先天气质,第二是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级,家庭,教育,朋辈和个人经历,第三,个人主观能动性。就现如今的社会环境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普通人的塑造是占据了大部分。
原生家庭的架构和教育方式占据主导
我能说的上话是90后,90后的这一群体刚好碰上了父母外出打工潮和经济迅速发展。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较多的父母离异和留守家庭,还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小孩子从小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也导致孩子也缺爱,缺爱有几种方式展现,忽视情感,剥夺自主,共情缺失,冷漠,等等。
而缺爱必然导致很多问题,敏感多疑,厌恶自己,自卑,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还有人们常提到的回避型依恋,等等问题。
如果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可能看不到这些人很明显的如此这般问题。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性格决定有三部分,因为第三点,个人主观能动性改善或内隐了自我的这些问题。但已经深入了一个人的潜意识。
每个小孩内心都有一个爱的盒子,这个盒子需要父爱和母爱来填满,如果小时候填不满或者是空的,那么这个小孩必然会缺爱,这里要说到一个依恋理论,它是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经过几十年跟踪研究提出来的,其中还有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作为辅助材料,比如恒河猴实验,依恋是哺乳动物的心理规律,作为高等哺乳动物的人类自然此也逃不过
那么缺爱会导致性格问题是怎么来的
比如讨厌别人
当一个小孩从小缺爱,在日常的生活中,她的内心会经常性焦虑,痛苦和不安,当她看到身边有的人能得到爱的时候,她的内心就会通过压制和隔断内心需要爱的天性来避免痛苦。
同时会产生一种我不可爱,不值得爱的信念,这种信念会让自己厌恶自己,如果说一个人不喜欢自己,那么她也不会喜欢别人,性格上体现的就会总是会讨厌别人,而这种信念在个人长大后会深入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平常不会出现,作为成年人会控制这种冒失的行为,当情境触发的时,就会产生。
又比如非常自私
自私是人性本然,非常自私才是潜意识在控制自己。自私的反义词是无私,而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爱的无私,只有爱才能给予无私。当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内心被父母无私的爱满足了,她才会生出无私出来。
当一个人从小一直很缺爱时,她的内心是极度缺乏的,她需要更多的外在物质来填补自己。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自私时,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缺爱。
还可以延伸出一点: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爱别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渴望别人来爱自己。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缺爱,你想想看,你的内心时刻恋家吗,和父母经常性联系吗?联系的时候开心吗?如果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爱的承载,人怎么可能不恋家,不想和家人保持规律性的情感联系呢?
我们终其一生被原生家庭塑造性格,而性格之中的潜意识又再次束缚了我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