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科学家的视角学习阅读与写作(二):观察作者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颗向日葵

高明的阅读者,有能力理解作者的本意,且能读懂作者的内心。好像代入一点心理学的视角,会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读一本书,不仅仅是进入书里的世界,也在听作者娓娓道来,某一句话,某一个细节,都是分析作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作者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一堆文字,仅仅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描绘了时代和周围的事件?这个都需要读者仔细体会。之前读书,能看见的最多也只是作者的内心,却也未必准确,没有跳脱出来,观看时代和周围的事件,这个需要历史储备。听高手讲课的好处之一,是确实的知不足。轻一点拨,就够忙活了,补课,补读。

选定一个作家,理解其写作特点,解读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不仅仅是读好文章,一个故事出来,一个作品的呈现,都有其特定的意图,正向叙述,逆向叙述,双线发展,多线交叉,总是有那么一条线,作者把自己保护得很好,希望读者找到他,却好像又害怕读者看见他。那么阅读过程中,就需要辨别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自我,本我,还是超我。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也许是自己,也许是故事中的别人。听故事总是有所收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阅读观的回归,一本书,有那么一两句话能够触动自己,就是良师,不必字字细究,好似须得识别出每一个字,才算读过,这其实有点高要求了,开卷有益,就是好的。

作家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TA所希望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想起最近阅读和浏览推荐所指向的冯唐,王小波和王朔,目前还只是读文字的阶段,能稍微看得到作者的一些气质,时代背景没能了解,包括作者自身的一些背景和成长故事,还有待挖掘细读。所以,怎么样才算读懂了呢?从字,到书,品人,环顾一个时代,都不是那那么容易的。时代允许世人的偏见,因其庞大;但是渺小如人,是不愿被过分误读的,所以,作为读者,修炼好自身的鉴赏水平,也是一份责任。通过书中内容能够反推出作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才是阅读理解的深层次,从读书到读人。

这里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出发,是可以提炼信息模板。但是顺序不该倒置,先观察作者,再提炼信息,而不是先提炼信息,去框住作者。科技可以让很多东西都数据化,直观化,唯独人不可以。即使打开六识,耳眼口舌身意,大数据所得的也只是粗略版本,难得精髓,因为人时刻在变,总能生出新的特征和意识,人工智能要怎么学?我好像有点反科技的味道了,出差错,不完美,才是正常的,真实的。毕竟人性,又轻又重;毕竟,我也很矛盾。

在观察过诸多作者之后,阅读方法才是可以迁移的。我们可以凭着经验,基于作者的语言文字,很轻易地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也很简单地就能按照表格填出答案,但是希望这份答案,是真实的内心体验,而不是为了填空而补足的数据,这样,阅读也不失其为阅读。

阅读楼层的一二三层,从书本,到人,到时代;平移视之,换以框架,可用于对其艺术作品的理解,包括音乐与绘画。这个层次,还没有懂,旋律好听就多听几遍,色搭舒适,就多试几次;文学,诗歌,电影,雕塑,音乐,绘画,也是flag仓库里久远的一面旗帜。可能痴迷于某个灵感瞬间,总想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是着十来遍的路上,被人截了道,唤作傻子,也只能笑出傻味儿。

还是从前的阅读深度不够,对于一书读百遍,和百书汇一筐的学法,依然拿捏不准。前者比较适合专业角度钻研,后者是为了之前的阅读背景积累。如果后面翻译技能的需求不是那么多,还是慢下来稍微定一两个方向,背景阅读随时可以进行,万金油也得讲究质量。

现在想要冷静地打磨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码字水平,还是觉得还没有到可以谈“写作” 的时候,真正明白之后,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吧,但愿如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