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小
今天下午主班教研时段,我们和心理学专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那些刚刚经过九岁转变、充满力量的四年级孩子,那些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七年级孩子……在主班老师们满怀着爱意和关切的分享中,一个个鲜活立体的生命呈现在眼前,我在内心里默默念诵纪伯伦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六年多来,我们看着这些小萌娃一点点长大,长成了今日的追风少年,慢慢要走向独立自主的人生探索。回看这一路的磕磕绊绊、勇往直前,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在长大成人之前,人类有着漫长的童年期——这意味着人的潜能和价值,能够经由成长,发展出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特内涵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引领?是陪伴?是迁就?还是塑造?
我们在社会习俗和精神传承的方面引领着孩子;
我们在个体成熟和生命绽放的过程中陪伴着孩子;
我们在求知探索的路上“迁就”孩子的步调;
我们通过健康的呼吸节奏塑造孩子的身心。
……
方法有很多种,核心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又如何承载新生命。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做人是没法教的,只能去身体力行,做真实的自己,过完整不分裂的生活。
陶老还有一首《小孩不小歌》,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一起读过: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六七年级的孩子站起来比我们高,跑起来比我们快,干起活来比我们利索,必须要平等对待,不敢拿他们当小孩看了。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豆包”甚至更小的小萌娃呢?我们有没有留意到小孩子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呢?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期望他,这是压迫不是爱;捧在手心一味去满足她,这是宠溺也不是真爱。我们愿意在生命的相遇和对话中,共同经历“痛并快乐着”的成长之旅。
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何为人?打开自己,勇敢地去尝试,真实地去感受,清晰地去思考,不再浑浑噩噩,不肯随波逐流。
就像《小王子》里描述的,有多少成年人还能保持思想的开放和情感的流动?在这一点上,小孩子似乎更通透一些。所以,与其说我们在教孩子如何做人,不如说孩子在帮助我们进入生命的本质和真相之中。
我们希望能够活回自己——一个身心舒展的人,脚踏实地的人,独立思考的人,生命的完整性不会停滞在登顶的那一刻,生命的完整性在于变化、流动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