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十八)
昨天,关于培训费的问题和老师有了不同的意见。其实工作中,生活中会碰到类似的场景。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最好不把事涉及到人,那么就不会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把情绪带入,那么你我之间的问题不但不会解决,而且还会造成情感上的隔阂。最大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期待他人改变。这会让矛盾越来越加剧。
当自己先说出,可能我理解错了。双方的“敌意”会消除一大半,在此基础上讨论,问题更容易解决。
人唯有在关系中才能发现自我。愤怒,执著,妒忌,欲望都是在关系中建立,愤怒来自对方不符你意;妒忌来自比较;如果一个人存在,不与人交往,就无法了解自己,自以为是,失去平衡。
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是检验对自我了解的机会。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可以通过多个角度看待,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受到的教育,读过的书,留下的记忆都是不同的。角度也是不同的。个子高的和矮的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如果把摄像头放在上衣一天,再把摄像头放在裤子上一天。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坐在车里和骑着车子看到的风景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了谁对谁错去讨论,不仅不会拿到结果,还会从事上升到人,那么关系就会出现裂痕。想要修复就很难了,就算修复,也会留下伤疤。
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你对和你有关系的人感觉失望,产生愤怒或相互间展开竞争时,才意识到自己是和他人有关系,如果你没有体验到痛苦,还会在交往中察觉出自我的存在吗?
当察觉的自我,才会有共情,你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先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很多人说,我理解丈夫,了解孩子。但依然与丈夫有矛盾,和孩子有冲突。那么这些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走入内心。
朋友留言:在众人面前反驳了丈夫几句,当我有意识时,已经说出口了。让他难堪,没有想过他的感受,我需要改正。
从关系中认识自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了觉知。就会慢慢改变自我。情绪失控的原因,在于没有意识,所以才会重复,当有了意识,也就有了控制。
李小龙说:如果思想存在,那么正在思考的“我”与我思考的“世界”也一并存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世界与我息息相关,我眼观世界,世界存在于我眼中。
世界里有物,有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是和自我关系的延伸。你在思考外物时,才会发现自我的存在。
要不争执,先要不执著;要不执著,内心就要没有我对你错的二元思维。这时就会理解道家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争执,不妄为。
正如李小龙先生说的:生活是各类关系的绵延,请摆脱孤立和定式的桎梏,亲身体悟当下。记住,我无意得到你的认同,也无意左右你的意志。因而,切勿固守非此即彼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