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级读本(雍也第六)(6)
6.21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知,今作智)
〇乐山乐水,效法之也。智法水仁法山,法水故动法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山水同依于地,动静同一心机,乐寿同一身受。故乐山乐水是穷理事,动静是尽性,乐寿是至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
〇此知仁合一之学。学至于成德,而其交养互发之机有如此者。乐水乐山,其机正在勿忘勿助间,盖证学于造化也。君子之学合一,从造化取,则盖尝仰观俯察,见得盈天地间只此阴阳之理,即是吾心之撰。偏触偏灵,全触全灵,有亹亹欣合无间者,况山水之大乎。知者证道于动,故乐水;仁者证道于静,故乐山。证道于动,释怀吾心之动矣;证道于静,释怀吾心之静矣。于动而得其乐者,证动畅天地之化也,朱子谓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也。于静而得其寿者,证静存天地之神也,朱子谓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也。学至于此,方与造化合而为一。故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呜呼至矣,非知道者孰能知之?(刘宗周)
6.22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〇文武周公之道,幽厉伤之,列国坏法乱纪,周礼尽在鲁矣。其次莫如齐,管仲修举之,未尽合也。故齐一变仅可至鲁,鲁一变乃可使如周道之盛。
〇道,王道,优良之治理秩序也。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盖不以国力,而以政俗之美恶胜也。当是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黄氏曰:齐之衰季,以道为不足守而背驰者也;鲁之秉礼,知道之宜守而有偏而不举者也。又曰:治齐者,当使知道在天下,千古不变;治鲁者,但当举其偏以补其弊而已。日知录云: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而至于鲁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变之道有难易也,衡平其与王道之差距,鲁更近王道也。是故,春秋以鲁继王迹,为诸夏张治本,故曰吾舍鲁何适矣;夫子删诗,以王者之风系之周公曰周南,以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6.23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〇觚,礼器,所以盛酒,有棱。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破以为园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名曰觚,实乃非觚,故因而叹之。
〇此章叹礼教废坠尔,知和而不知礼,是破觚而为圆也。古人制器必尚象,以一觚言之,上圎象天下方象地,且又取其置顿之安稳焉。春秋之世,盖已有破觚为圆者矣,徒取其利于工之易铸而不知失其象,便于人之易持而不计其顿之危也。孔子于献酬之际见而叹之,叹其事虽微,而轻变古制不师先王也。皇疏引褚氏曰:“作觚而不用觚法,觚终不成;犹为政而不用政法,岂成哉。”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二说均见其大,名实相乖也。然要之喜园而恶方,则人心从可知矣。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6.24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邪)。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〇井有仁焉者,谓井中有救人行仁之机会也。从,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宰我有深意,故问仁者当投井救人以行仁吗?然,如是也。何为其然者,谓为何要这样做呢,驳斥之也。陷,谓陷之于井,意味着死也。罔,诬罔,欺是受骗,诬罔是糊涂愚昧。言君子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可以被置陷也;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愚昧糊涂也。
〇失身以为人,是从井救人之说也,其事陷也,而其理则罔也。可逝不可陷是就当下情势说,从井必不能救人,智不明不可以取义也。宜死而死为仁,不宜死而死为不仁,毫厘千里,错看不得。可欺不可罔是就平素明理说,救人必先爱身,惟智乃足以成仁。丧元或怙终,倒戈乃徒义,不明此理,而自以为尽节,适足以害仁矣。故君子必尊其身为天地万物之身,而后可以位天地育万物以成其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即日用之间往往而是,况推广天下之大乎。故圣贤借证之如此。仲由之醢也,龟山之出也,皆从井救人之类也。闻公山佛肸之召而欲往而卒不往,分明是可逝不可陷。宰我发问,恐是商夫子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