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之我们生活在被导演 导演的世界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分析先进社交媒体对于我们的日常交往的影响.我们通过在其上塑造自己,将自己简单地定义为某一种人,并期望别人按照这种标签来对待我.同样,别人也是这样,于是,在这种互相了解、自我定义的过程中,我们的沟通基点建立、途径展开,但远没有现实交往那样真实;因为,我们并不就是一个标签能够界定。
其中还举了外国学者在上个世纪所著的一本书《被娱乐的我们》,好像是这个名字,,,反正就是将电视这一虚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有了电视,我们本来应该走出家门、放松自己的娱乐时光,变成了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肥皂剧、talk show、选秀等节目。导演的行为遍布电视中所展现的各种场景中,我们所理解的真实的场景再现,只不过是经过修剪得盆栽而已,但不明所以得我们,还是被影响着(上当、愚弄)。因此,越来越不能相信媒体的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
而社交媒体也同电视一样,我们给他人展现的就是我们导演出、剪辑出的生活片段,所以,人人都不可太过认真,付之一笑、权当观赏即可。
前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都在受人关注的罗一笑 事件,本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片段: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由于家里无力支付手术费,而面临等死的结局。这事 被熟谙社交媒体运作的公众号运行人士知晓,这些人便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加工了一篇文章:事实的片段、煽情的文字、真实的当事人信息。不明就里的善良的人们,阅读、打赏、点赞、转发,成功将这件小事曝光于公众眼前。可谓是事件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的成功典范。
随后,又相继爆出:罗一笑的父亲出轨,家里有多处房产但是却不愿意给女儿花钱,罗父重男轻女等。参与人士哗然,又被骗了!舆论立即变为两个方向:骂罗父、挺罗父;骂者自不必说,这是变相骗钱呀,而立挺者,也是相信罗父有不得已的苦衷,或者仅是心疼罗一笑,想要尽自己的力量留住女孩的生命。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小心提防,切不可轻信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好像,这就如同那电信诈骗一样,只不过,这次是通过平台、群骗大伙,大有传销组织的洗脑特点。
但是,我们接触到的被加工的信息,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越来越多的是虚拟的人、事,我们怎能从一个个或善意、或纯属娱乐的骗局中辨别出何谓真、何谓假呢?当局者迷,真应了那句鸡汤:我们的世界,就是由我们能够知道的、愿意相信的信念组成的;哲学一点的说法: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即使再多的骗局,我愿意相信、大家愿意相信,那么,它就是真的。宗教不也是靠这个统领着世界吗(西方中世纪的天主教,中国古代的儒教,印度的印度教)?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