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所奉行的“仓鼠哲学”在其仕途发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韩非子·存韩第二》试读之“韩非之死”(其二)
问题是,既然之前二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可为何最终还是爆发了冲突?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李斯的进仕历程。
按照《史记》记载,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候曾在当地做过一段时间“小吏”。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李斯通过观察厕所和仓库中老鼠的形态,总结出了一套颇具影响的人生哲学,也就是所谓的“仓鼠哲学”:
厕所中的老鼠,每天吃着恶心的东西,还总要防备着周围的动向,一旦有人或狗进来了,它们就会仓皇逃跑。
而那些住在仓库里的老鼠,住的是豪华的大屋子,吃的是连人都不见得能饱餐的粟米,就算是有人进来了也不会惊慌失措。
所以啊,人生境遇的好坏,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关系不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所处的位置。
这套人生哲学在我们如今的时代里,衍生出了另外一个变种,那就是: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
有鉴于此,李斯决定要通过改变环境来突破自己命运的枷锁,他要重新选择一条赛道,重新寻找一个平台,让自己成为一头能够迎风起飞的“仓鼠”。
为了达成目标,他先是投身到荀子门下,混了一个足够亮眼的文凭;然后又匆匆赶往理想中的职业圣地——秦国,去谋求属于自己的功业。
然而事不凑巧,当李斯拜别师门投身秦国之时,在位仅三年的庄襄王溘然辞世,仅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来守护江山。
面对当时才十三岁的秦王政,李斯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得暂时栖身到掌握实权的吕不韦门下。
不过,尽管此时的吕不韦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李斯对他的未来却并不看好,他依旧相信“仓鼠哲学”的力量,并扎扎实实地用这套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套逻辑运用到自己身上,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运用到政治上就是环境决定论,一个人话语权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他所处的位置。
别看现在吕不韦大权在握,可他毕竟是商人出身,所有的权势都来自于坐在王位上的那个先天就具有贵族血统的孩子,这是谁都无法更改的事实。
今天你可以凭借着这个孩子飞黄腾达,到明天就有可能被那个孩子踩在脚下,这样的地位终究是不稳固的,秦国的未来终究还要落到那个孩子的肩上。
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权势地位,就必须要依托更为坚固的平台,吕不韦这样的空中楼阁显然不足以作为依靠。
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李斯一方面要对吕不韦虚与委蛇,以此获得更高的职位;另一方面,又刻意与吕不韦保持距离,尽量在只有十几岁的秦王政面前表现自己的才智和忠诚。
通过不懈的努力,李斯的地位逐步攀升,逐渐从舍人升到了郎官,从郎官升任为长史,并获得了客卿的荣衔。
这一步步的跨越花费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这让李斯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然而,到秦王政九年时,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席卷整个秦国,也给李斯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年四月,长信侯嫪毐预估秦王亲政后将对自己不利,于是便趁其在雍城举行加冠礼的机会率先发动叛乱,准备攻打蕲年宫弑君自保。
这场叛乱在吕不韦和昌平君、昌文君的努力下很快就宣告平定,但由此带来的冲击却并没有就此消散,依旧给秦王政造成了巨大的触动。
不久后,秦国开始大力清算长信侯嫪毐余党,不仅大批官员被定罪、诛杀、削爵、流放,就连相国吕不韦也遭到了贬斥。
再加上恰好此时,郑国“疲秦”之计遭到泄露,使得秦王政对外来客卿充满了不信任态度。秦国王族趁机煽风点火,鼓动秦王对外来客卿下达“逐客令”——刚刚在秦国站稳脚跟的李斯,就这么躺着也中枪,很不幸地被划入了被驱逐的客卿之列。
入秦以来,李斯奉行着他自己的“仓鼠哲学”,一直谨小慎微躲避着政坛上的各种逆流,只可惜他躲开了叛乱、躲开了清算,却躲不掉这席卷全国的驱逐令。
李斯不甘心、不认命,他不相信自己奋斗多年的成果就这么付之东流,不相信自己好不容易追逐到的“仓鼠”生活就这么轻易地毁于一旦了。
他决定要振作、要奋起,要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经过几个日夜的苦思冥想,他终于写成了一篇流传千古的雄文——《谏逐客书》。文章洋洋洒洒上千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外来人才对秦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驱逐外客对秦国造成的危害。
事实证明,李斯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其策略也是无可挑剔的。
秦王政接到上书,被文字中所透露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不仅废止了“逐客令”,让所有客卿都官复原职,还特意拔擢李斯为廷尉,让他成为秦国众臣中如假包换的“一号人物”。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善于捕捉一切机遇的野心,李斯一步步地攀向了权力的巅峰,也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仓鼠”理想,这本是该高兴的事情。
可让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厢他廷尉的位置还没有坐热,那边厢才智过人的韩非却找上了门来。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