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极简主义帮你提高生活品质
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已无法从单纯的买买买中获得幸福感了。近十年来,纵观消费大国-美国,极简主义之风随着一些人在精英阶层中的推广,也愈加流行。很多人不但从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中重新获得生活掌控权,也在极简主义的哲学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及更精纯和品质的生活方式。
一、什么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包含人生的方方面面,从物质到精神、从工作到育儿,可谓无所不包。因为它不仅是日本的“断舍离”,离开物品对人的控制,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观。
首先,来看看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极简主义。物质的极简,就是用最少的物品数量来满足每天的生活。精神方面的极简,少攀比心,重精神和内在成长。
在目前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我们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热闹新闻热点,尤其知识焦虑所席卷。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要学习,要成长,从而很焦虑。
笑来老师就说过,不要凑热闹,不要随大流,不要瞎操心。
极简主义的精神世界,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把自己最重要的注意力关注在我们自己想要的事情。正所谓聚焦方能极简。
其次,古人讲要内求,还要外求。求人不如求己。物质如果是外求的话,那么精神更多的就需要内求。佛家有云,无欲乃无求,这可能也是一种极简的状态。清心寡欲才更容易能够见到佛祖,见到自己心中的世界。这可能也是一种信念或信仰带给我们的力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二、关于生活品质
物质对生活的品质有影响的,生活的品质来自于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了品质寻找品质生活的答案。那么,什么能让我们感受到品质呢?
生活毕竟是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感受到品质”的标准也各有不同。
一是物质渠道,直接作用于物质的价值、数量和功效,比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就像喝咖啡不甜就往里加糖,可以迅速提升“口感”-生活品质。
二是精神层面,通过获得认同感、使命感、成就感,比如交到好朋友、干出一番事业、获得新知识,就像不为了甜而去喝咖啡,来获得更高级的品味感。
之所以后者更高级是因为前者是去降低感受到品质的难度,而后者更纯碎一些。
三、极简主义和生活品质
想要了解极简主义和生活品质的关系,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实验:
霍华德金森的两次“幸福实验”
• 第一次:在1988年4月,当霍华德金森24岁,得出结论: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澹泊宁静的平凡人, 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
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 第二次:在 2009年9月,当霍华德金森45岁,得出结论:
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四、生活品质和需求模型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下层的需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不会产生走到上层的欲望。
图片来自网络品质生活是高层级的需求,而极简主义可以带来的好处有:
1、用品质生活的玫瑰色眼镜看待我们买的物品,就可以减少囤积的可能性。而囤积是较底层的生存需求。
3、通过极简主义,可以让我们看到物欲之外的生活的快乐。当我们不为物品和烦恼所累,我们才能更专注于那些重要的和我们挚爱的事情上。
4、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多年总穿一个款式的衣服,正是因为他们把精力用在公司战略思维等更高层级的自我实现上。
5、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关注我们带给地球的环境影响。比如,减少购买快时尚品牌。
6、极简主义,尤其适合大城市的年轻人。当你被迫搬家时,就不会焦虑倍增。
五、囤积是我们的原始本能
囤积,已经成为需求的一种病态膨胀。囤积和冲动买买买是大多数人们的现状,而背后却携带着我们以及祖辈的生活烙印。
1、过度囤积,是经历过贫困人群的生活常态
2、年龄不同,囤积的情况不同
3、囤积的感情需求和心理成因
4、买买买的背后也许是虚荣攀比和不安全感
极简生活,更多的是抛去以往对物质追逐早已疲惫的内心,追求简单而精致的生活,亦或是简单而朴素的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六、极简主义难实现吗?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全国人民的经济水平都极低,普通家庭吃一顿肉可能就最好的生活品质。那时候的所谓“极简”是逼不得已的贫穷,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极简。
那么极简到底是什么?「极简」≠ 简陋 同样「提高生活品质」≠ 奢侈。
极简主义绝不是重返贫穷,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简朴生活,更关注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影响。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广告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想要不“被消费”难上加难。无论在电梯,还是在餐厅,亦或者在机场、车站,无时无刻包围我们的,不是美好的诗歌、音乐或美术作品,而是:广告。
图片来自网络无处不在的广告和攀比心的作祟,让我们无法专注于自己内心最重要的精神世界。
物质是有质量的,凡有质量,必生“引力”,而质量越大,“引力”也就更大。
以“物”纵“欲”,欲罢不能
当你开始刷京东淘宝、逛超市商店时,是否感觉停不下来、走不出去?当命运要剥夺当下的锦衣玉食和舒适安逸时,你是否觉得恐惧?没错,这就是物欲的“引力”。
以“物”填“欲”,欲壑难填
欲望是种对满足感的依赖,是个越填越大的窟窿、是个越转越快的漩涡。
正视感受对症下药
精神是比物质高一维的存在。物欲正是高维精神需求向低维物质世界的投影,所以直面诉求及其产生原因,然后提升品质的感知力,找到精神层面修复方式才是提升生活品质感的王道。
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以“物物,而不为物所物”为原则。以“爱吾所爱,但以所爱为朝露”为态度。以“追求内心的最终平静”为标准。—— 斯多葛学派的基本观点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极简生活并不是一味的克制,而是需要提高门槛。这个门槛是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想要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标准,对生活中的审美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买到精致、有质感的,且是你自己真正喜爱的、不可替代的,在长期使用中不易生厌的物品。就像「MUJI」一样,拥有简约、自然、富质感的现代生活哲学。
七、如何过上极简主义的生活?
为达成简约、自然、富质感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减少生活对实体的依赖。就像绘画中讲究留白、设计中讲究简约一样,繁多和复杂实体会带来更多的关系、因果和不确定性,带来更大的运行、处理或操作难度,而人类恰恰又那么地依赖确定性带来的存在感、安全感和满足感。
这里奉上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兵利器 ”—奥卡姆剃刀,用它来对生活中的实体进行简化: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1)简化归于内心平静
生活的品质来自于精致而少量,所以简化的方向是更少但更好,那么要到什么程度停止呢?更少很好理解,但更好的定义在非消费品领域似乎就有些模糊了,可能是更适合当下的条件、更有利于实现未来的愿景、让自己更趋近于知行合一。
2)生活的减法,生活品质的加法
在现在这个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时代,我们被包围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各种纪念品,各种淘宝囤货。你现在可以做的,就是立刻动手清理它们。
1.整理办公桌:过期的便利贴、单据、包装盒、过期的文件,扔掉;把铅笔、回形针、订书机等文具统统收纳箱装起来。办公桌上,只留下最好用的一支笔,一个本足以。
2.分类整理文件:把四处乱放的文件都收集起来,若文件还有用,按照大类进行归档、处理;若已无效,粉碎或者放到循环利用箱里。
3.搞定杂乱的抽屉:那些过期的东西,扔掉;破损的东西,扔掉;捐献或者转赠都是清理的好方法。
4.收拾衣柜:不再合身衣服,扔掉;已经不喜欢衣服,扔掉;头脑发热购买的配饰,扔掉;过时的衣服,扔掉。
5.收拾房间:旧的书籍报纸,扔掉;损坏或无用的电器,扔掉;那些枯萎的花朵绿植,收拾扔掉。
清理,清理那些占据着我身体意识所在的空间的东西;
清理到,我眼里是空的,我更能知道我心里想要什么,而不是迷失在我手里有什么。
极简主义的生活,并不仅仅是清理掉物质上的负累,这只是一个开始,物质的减法,欲望的减法,关系的减法,信息的减法,精神的减法,一直做减法,把精力和时间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去。
3)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减少物品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方法和建议呢?
1、在精益生产中的一个概念“5S”,第一个S就是整理(SEIRI),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除了要用的东西以外,一切都不放置。
「少则得,多则惑」,想不清楚怎么用,或者有一点点不喜欢的东西,都扔掉,可以极大节约收拾东西的时间。
2、丢东西前先幻想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不符合理想的统统扔掉,只留下最好的物品,然后生活就真的会变成你想象中的样子。
想象理想的生活,安静地闭上双眼,想象一下你现在走近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家里是明亮的呢?还是开着能令人沉静下来的暗黃灯光的呢?家里都摆放着什么物品?每一样物品是怎么摆放的?这样,能让你确认哪些东西是真正想要留下的,是能让自己心动的。
3、不想扔掉的东西如果有些东西实在舍不得扔掉,那就想想:这些东西能用来做什么呢?如果有用处,留下。比如:不配套的餐具、多余的碗,用来做猫盆。或者故意与某物保持距离,对需求度进行再确定,如果在保持距离的那段时间里,你发现没有它也能好好生活,那就可以扔掉了。
当你清理掉那些占据你生活的“累赘”时,你才能更清晰的看出你想要和你需要的品质生活到底是什么。那时,面对宽敞整洁的房间,即使没有增加任何“高品质物品”,你也会感到轻松和自在。物质空间的留白,增加了能量和时间,这时,陪孩子玩耍、陪爱人看电影、读书、学习等,哪一项都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
欢迎关注